如果不采取行動,誰知道這些危險的食品,還會干出些什么?
于是,人們開始行動了。正應了句老話:八仙過海,各顯神通。
懂行的知道如何挑選安全蔬菜;有錢的專門購買有機食品;有閑又有錢的租塊地自己種或者雇人種;有權的干脆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弄出個大農場,吃起特供來。
其實,這些神通不過一個道理——退出社會分工,直奔古舊的自給自足。換句更通俗的話,叫“吃獨食”。
吃獨食的興起,本身是一個重要的標志——人們不再為一個共同的、合理的社會而努力。在食物上,這個合理的社會是,我們可以在市場上放心地購買各種食品,它可能味道不好,品質不佳,個頭不大,但確保安全。
獨食能吃多久?這實在是個問題。喪鐘不會為一人而鳴,食物也不能獨自安全。當空氣、水、土壤被污染時,生產安全食品的難度將會不斷增大。而破壞社會分工的結果,是生產效率的降低。如果獨食足夠安全,就會有更多人想加入,當更多人加入,就需要提高生產效率,提高生產效率就要足夠專業,足夠專業就要社會分工,獨食就會變成正常的生產。如果正常生產能保證產品足夠安全,當初,干嘛去生產獨食?如果想保證永遠只有一小部分人,能吃上口安全的獨食,又將會引發社會對立情緒的增長。到時候,或許獨食吃不到,飯碗也被打破。
嚴格說來,吃獨食者,不過延緩了自己吃毒食的時間。但是它也會加速,就像幾個跑得飛快的逃兵,會引發一支軍隊潰敗。
在這組封面報道里,我們講述諸多“食品自供”另一面的故事——在獲得安全食品的同時,他們也步步艱辛。這些艱辛有些是技術性的,有些則幾乎為宿命——在社會已經高度分工的今天,自給自足更像逆潮流而動。
50年前,日本也曾出現過嚴重的食品安全問題。那里的民眾,沒有挽起褲管自己下地種田,而是挽起袖子,推動社會公正的到來——他們監督政府嚴懲毒食生產者;推動合理生產模式的建立——聯合小型專業生產者,為普通人提供可以溯源的安全食品。
在中國,也已經有人開始行動起來。他們不再劃地而治,為一小部分人生產安全食品,而是充分尊重農民,試圖重建農民和消費者之間的正常關系。
在今天,有能力吃獨食者,也可被視為能力超出常人者。不論這能力來自個人的實力還是公權力,他們比普通人更能改變社會,也更應該做些什么。
這絕非虛幻的社會責任,而是被一個更大邏輯圈的現實所逼迫:在食品安全上,沒有人能獨善其身。
(徐一龍)
![]() |
![]() |
責任編輯:金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