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成長”
今年57歲的王玉蓮阿姨,家住泉港區山腰街道,一提起現在的退休生活,她覺得特別充實,“以前的娛樂就是在家里看看電視、打打牌,現在早上練太極扇、晚上跳健身舞雷打不動,有空就和老姐妹們排練節目,人精神了好多。”
不僅是王玉蓮,最近泉港人都會發現自己的家園,正在以看得見的速度“成長”。這兩年是泉港設區以來市政建設投入最多的年份。圍繞“城市建設翻個個”目標,泉港僅今年就安排“城市建設管理年”項目67個,年度計劃投資15.24億元,前5月累計完成投資7.62億元。作為泉州灣城市組團北冀新城,泉港大力實施“城市公園化”戰略,在該區重點規劃建設的2.5平方公里行政中心區內,錦繡廣場、萬星影城、泉港植物園、文化中心等一批大型市政公用配套項目均已基本建成,全區森林覆蓋率達45.1%。
相比這些日新月異的大項目,泉港在城市建設“小細節”上也下足功夫。今年以來,中心城區范圍內新栽的香樟、新增的夜景LED燈、新設的生態公廁等一系列城市“小品”,帶給群眾愜意的休憩生活方式和空間,對泉港整個城市綜合環境起到顯著“加分”效果。
宜居之城更是創業新城。今年泉港實施“服務業現代化工程”,確定100個第三產業建設項目,總投資297.11億元,以十大類100個第三產業重點項目為抓手,大力拓展倉儲物流、金融服務、技術研發、專業市場等生產性服務業,大力發展商貿、旅游、酒店、中介等生活性服務業,帶動人流、物流、信息流和資金流往城區聚集,形成石化產業服務集中聚集區。
畫外音:今年泉港安排城市建設戰役項目50個,年度計劃投資額19.23億元;小城鎮和新村建設戰役項目8個,年度計劃投資額2.33億元。去年以來該區已投入5800多萬元用于農村飲水、路網、路燈、垃圾轉運、環境整治等項目建設,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和環境質量。
民生“迎考”
第一個綜合社會福利中心、第一個中心敬老院、第一個殘疾人綜合服務中心、第一次發放失地農民養老金……去年以來一個個的“第一”背后,一筆筆真金白銀的投入、一條條惠民政策的出臺實施,將執政為民理念寫在泉港這座新城土地上。
伴隨著大開發大建設而來的是大動遷,如何切實讓發展成果更多地惠及廣大群眾,成為泉港科學發展的緊迫現實考題。去年泉港第三次黨代會上提出“民生大計得改善”的要求,大力實施就業、安居、幫困、醫保、農保、助學等“六大民生工程”,重點保障低收入困難群體利益。一年多來,泉港初步實現新農合、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失地人員養老保障、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四個全覆蓋”,構建起普惠型社會保障體系。為夯實和諧安征遷基礎,泉港高標準建設柳山小區、聚福小區、錦川小區等“三大安置區”同時,主動延長確認被征地起始時點,擴大被征地項目范圍,擴大失地人員養老保障覆蓋面。
大開發中的泉港,民生大計不停留于生活保障上,更向公共服務均等化上努力延伸:社區養老服務點、村級衛生所標準化改造、村居文化中心等民心工程,將更優質的公共服務送到千家萬戶。
生態和諧和環境安全,是群眾安居樂業的基礎。去年以來,泉港實施石化工業區、港口物流園區及周邊村整體搬遷,逐步解決化工企業與周邊民居混雜問題,建設成片17.1平方公里生態園林和綠化隔離帶,籌建石化安全生產應急救援中心,被授予“全國安全生產監管監察先進區”。
創新社會管理,把矛盾消弭于初。泉港設立“書記區長專線”,每天一位區領導輪值帶隊,現場接聽群眾熱線電話、接訪群眾,打造社情民意“直通車”,及時排查消除平安隱患,去年該區首次被評為“泉州市綜治工作先進區”。
畫外音:今年泉港共安排25個為民辦實事項目,涉及文化、醫療、社會保障等領域,總投資8400多萬元,比2011年度增加2400多萬元,增幅達40%。目前,該區新農合參合率達100%、新農保參保率達95.32% 。
(肖咸強 蔡江彬 尤惠藝)
![]() |
![]() |
責任編輯:陳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