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問想提高水質 就得靠漲價?
記者:一個觀點認為,只要自來水價格漲到位,供水行業目前的窘境就能緩解。您認為水價有沒有必要漲?漲價能不能解決供水行業目前的問題?
傅濤:供水是政府提供給老百姓的公共服務,但供水不是普遍公共服務,所以國際上叫“受益者支付”原則。公眾應該承擔相應的支付責任,主要體現在水價上。現在看,多數城市的水價確實偏低,有一定的漲價必要和空間。
但是,目前各方都過分寄希望于水價,甚至成為財政推脫責任的一種方式。供水全成本在1998年隨著《城市供水價格管理辦法》從政府責任中進入了水價,各種引水工程的費用在2004年隨著《水利工程供水價格管理辦法》從政府責任中進入了水價,水資源總量稀缺而產生的水資源費也全面進入水價。
為什么老百姓對水價上漲會有這么大的非議?根本原因是政府投資責任缺失,因此簡單求助于水價,將造成社會與供水企業矛盾加劇。
另外,各地自來水資產的簡單變賣,更是雪上加霜——財政不僅不投資了,地方政府還在變賣水務資產,以填補城市發展的其他資金缺口。這不僅是政府投資的缺位,更是對供水服務的不負責任。
記者:政府在供水中的公共服務責任如何體現?相應的,哪些投資應該由財政負擔,而不是簡單進入水價?
傅濤:政府在供水中盡到的公共服務責任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通過監管實現對供水服務價格和服務質量的約束,通過適當的投資補助來調節總體服務價格,同時對弱勢群體給予補助,讓所有人享有同樣質量的供水服務。
但目前的情況是,水價監管缺乏科學性和公開性,水質監管存在體制性缺位,服務監管也有待加強。
由于水環境惡化,原水的合格率不容樂觀,而原水污染的環境代價由城市供水行業負擔。因此,水源治理、戰略性調水等工程投資需要一定程度的政府投資來補償,不應該完全進入末端價格。
另外,一戶一表及配套管網的改造都是服務于政府社會目標的投資,不簡單適用于受益者支付的原則。因此,建議政府財政專項列支,集中完成水表改造和管網更新投資,降低水價總體壓力,讓公眾支付的水價集中覆蓋運營服務成本。
政府城市供水的公共服務責任,除了這些沉淀性設施的投資之外,很重要的一點是對弱勢群體的補貼,以實現供水公共服務的均等化。政府在提高價格的同時,必須考慮對弱勢群體的保護和補貼,這也是國際上通行的做法。
![]() |
![]() |
責任編輯:金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