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通藥理的老畬醫正在熬制湯藥。(資料圖)
據《福鼎縣志》記載,相傳遠在距今約4000多年前的堯帝時,就有“藍太武”在太姥山上修煉,種植藥草、靛藍等,考古學家認為,“藍太武”很可能是畬族的始祖,這或許是史籍中關于畬家醫藥起源的最早記錄。閩東畬民在長期與疾病斗爭中,經過不斷探索、積累、總結、創新和代代傳承,形成了獨具特色的畬族醫藥。
A? 發源艱苦環境手法獨特精妙
據福安市畬醫藥研發中心主任鐘隱芳介紹,畬族先民身處偏僻山村,深谷凝云,高崗鎖霧,縱橫溪河,澗泉飛瀑,雨量充沛,增加了空氣相對濕度,呈現“雨天滿山云,晴天遍地霧”,“濕而不暑,濕而不瘴”的小氣候特征。長年朝霧夕嵐、溫和濕潤的獨特氣候,是個得天獨厚生長畬藥的地方。在他們改造乃至創造賴以生存的自然環境之外,運用智慧就地取材,為畬民最大限度地減少、避免或者抵抗疾病的侵襲與困擾,于是產生了畬藥。
在以往缺醫少藥的偏僻農村,至今還有關于畬醫出診的描述——與中醫一樣,他們也運用“望診”與“切診”來診斷病情,但是在處理手法上,卻有著自己的特色。
一位老畬醫藍順蘭,在診治小孩子比如食欲不振、面黃肌瘦等病癥時,讓患兒手掌朝上攤開,并攏四指,然后依次在其中關節上用銀制三棱針輕輕一扎,然后是捏捏、抹抹等,基本完成了其中大部分的看病環節。
“這種手法叫‘挑風’,主要針對一些臉黃、食欲差、發枯黃、咳嗽、腹泄等癥狀而施行,完成‘挑風’后,再開一些草藥即可?!辩婋[芳解釋道,“畬醫針刺療法與中醫的針灸不盡相同,注重部位,多用銀制三棱針,有挑針與刺針之分,挑針又有輕挑與重挑之分——輕挑,醫者斜握銀針,針尖露出半米粒大小,在表皮上重壓上挑,以不出血為度(有時也有出現小血絲);重挑在表皮上挑出血絲,有的挑后還要從針口擠出血珠。”
還有一種叫“割脂”,即在患者手掌虎口與食指根部之間割一小口,可以擠出類似魚籽狀的細小顆粒,這也是畬醫的傳統手法。兒科、婦科診治方面,是畬醫的特長,有著不錯的療效。像婦女的不育癥、婦科炎癥,兒科中的小兒黃疸、“七天風”、受驚、腹泄等癥狀,都是畬醫的拿手戲。
![]() |
![]() |
責任編輯:陳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