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爾芬,是廈門大學客家學研究中心副主任。從他口中了解到了廈門與龍巖間,那些不為所知的故事。
1937年,時逢抗戰(zhàn),廈門大學從廈門搬遷到了偏遠的山區(qū)——龍巖長汀辦學,突然之間,教室從高樓大廈變成了破敗的廟宇、防空洞??箲?zhàn)8年,使得廈門大學在長汀足足待了8年之久。從初遷長汀時學生不到300人,發(fā)展到1945年全校師生近千人。
另一波廈門與龍巖人員往來的高潮,則是在40多年前,2萬多名廈門知青,來到龍巖插隊落戶,在那里奉獻青春熱血。
吳爾芬說,1969年,廈門市集美中學、集美華僑補習學校組織了數(shù)百名學生,徒步數(shù)百公里,歷經(jīng)一周時間來到永定,由此,拉開了廈門市上山下鄉(xiāng)運動的序幕。到了1979年,有2萬多名廈門知青到閩西永定、武平、上杭三縣插隊落戶。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目前,留在龍巖的廈門知青還有約600人。
改革開放后,也有大批龍巖人涌向廈門,參與各行各業(yè)的建設(shè)。吳爾芬說,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在廈門工作生活的龍巖客家人,約有40萬人。
【專家觀點】廈門大家族 來自漳州的不少
漳州市政協(xié)文史委主任涂志偉說,自古以來,廈門與漳州一衣帶水,唇齒相依,廈門本島先民一大部分遷自漳州。
“南陳北薛”是最早聚居廈門的兩大姓氏。這其中的陳氏家族,在唐朝時自漳州舉家遷入嘉禾嶼;廈門江頭呂厝、烏石埔、蓮坂、后江埭等村社姓氏都源于漳州,特別是老市區(qū)的輪渡、廈港、鼓浪嶼,也多是漳州九龍江沿岸移民。
“如果要問在廈門有多少漳州人,根本無法統(tǒng)計,不說早期遷徙廈門,單說近兩三代,在漳州,幾乎家家有親人在廈門工作,在廈門,隨便大街上碰到的,就可能是漳州人”。涂志偉說,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近幾十年來,六七十萬漳州人移入廈門,或投資、或就業(yè)、或升學,他們已成為新廈門人。而廈門部分轄區(qū)歷史上屬于漳州府管轄,有“古海(澄)同(安),今廈門”之說,從地緣上看,兩地是密不可分的。
500多年前,漳州月港興起,當時的廈門島為漳州月港的外沿港,是漳州商人與外國人貿(mào)易的港口,甚至中國歷史上的第一個海關(guān)——“漳州海關(guān)”也設(shè)在廈門輪渡。而港口的興衰,還決定了人員的變遷。“當時月港最繁盛的時候,把閩南一帶,包括廈門、泉州的人都吸引到漳州月港來,頻繁從事貿(mào)易活動,后來月港衰落,廈門港興起,又帶動了一次人員變遷,閩南一帶的人都往廈門走,漳州尤其是龍海一帶的不少人,就是那個時候到廈門定居”。涂志偉說。
![]() |
![]() |
責任編輯:陳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