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根
進祠堂鞠躬祭拜 圓阿嬤畢生心愿
堂伯還帶著陳賢源,來到陳氏祠堂。這祠堂幾十年前已被破壞殆盡,這一座是重建的。
陳賢源輕輕地推開門,緩緩地走進去。這,就是祖輩日思夜想的根,可他竟是第一次踏進。他默默地看著墻上的祠堂重修記,許久許久,一句話都不說。
他站立在祠堂中央,雙手合十,嘴里不出聲地默念。大家都知道,他是以這簡單的儀式在認祖,所以誰都沒去打擾。末了,他虔誠地俯身鞠躬,向著正廳拜了拜。
尋根,從最開始,陳賢源就是為了阿嬤的。陳賢源的阿公在他出生前就已經去世,而阿嬤跟他家住一起。陳賢源曾聽阿嬤說過,她和阿公是1922年左右從泉州去臺灣的,并就此定居下來。陳賢源20歲那年,阿嬤去世時,她希望孫兒如果有機會能替她回鄉,走走看看。
“阿嬤走時,我經濟能力有限。可我一直把這記在心里!”不過,阿嬤留下的線索不多,只有當年的老地名還有阿公的名字。
曲折
志愿者一年苦尋 相贈“惠安五谷”
“辛苦龍哥,辛苦大家了,如果沒有你們,我想是不可能了!”在后港村,陳賢源幾次跟龍哥和惠安人志愿者服務隊道謝。他知道,幫自己尋根的這一年,太曲折了。
而龍哥則用“歷盡艱難,千方百計”來形容這次尋根。一切,得從去年6月初的一條求助線索說起。
“有一個上海的朋友受人所托,向我們求助,說想幫臺灣一位陳先生尋根!”要找的地方叫“三鄉陳”,曾經住在那里的人叫“陳大蛤”……
“三鄉陳肯定是以前老地名的簡稱,現在沒有了,而那個人名在惠安一帶可能只算個小名……”龍哥和志愿者們開始在論壇上發帖,QQ群征集線索,還騎行到有可能的地方尋訪,查看了各朝代惠安縣志、陳氏后裔村落分布圖和不少地方的陳氏族譜……其間,惠安藝術攝影協會等許許多多人加入到幫忙尋根的隊伍中來,但一直沒有進展。
直到今年清明,在惠安籍作家陳成水的幫助下,他們才把目標縮小到附近的東園鎮垵頭村,再綜合惠安博物館里的記載,找到了陳氏族譜,最終找到了東園鎮后港村大墌。
昨天,惠安人志愿者服務隊還特地送給陳賢源“惠安五谷”(即黃豆、稻谷、麥子、花生、地瓜),希望他常想家鄉。而陳賢源也給堂伯留下了臺灣的住址和電話,陳賢源唯一遺憾的是,阿嬤交代他回來尋找的“七經夫人”——那是她親手雕制、供奉的一座神像,仍然沒有線索。
![]() |
![]() |
責任編輯:陳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