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陵晚報》6月23日報道:66歲的劉女士左眼玻璃體出血住院治療一個月。出院后眼睛還不舒服,再到醫院檢查。一連檢查三次,而醫生沒有檢查就在病歷上寫上“同上”。最后實在是疼痛難忍,再上醫院。醫生診斷依舊“同上”,但她堅持照B超。這才確診為“視網膜脫落”。為此,六旬老太趴著睡了三個月。
一個普通的病,只要醫生有點責任心檢查一下就可以確診,而醫生竟然四次給出了“同上”的診斷。而面對質疑,醫院卻回應:“不存在誤診一說”,是“有些醫生缺失強烈的責任心”。這樣的答復怎么讓人信服?劉女士經歷的可是四五個醫生。這家醫院眼科有多少醫生,不會超過20人吧。這樣的對比,“有些”就可以模糊處理嗎?這還只是“缺少強烈的責任心”嗎?如此打掩護,怎能掩蓋醫德醫風的集體缺失?
不過,值得慶幸的是劉女士也只是受了幾個月的痛苦,醫院也認識了錯誤。但是,現實中醫院責任心的喪失卻呈愈演愈烈之勢。有少女切闌尾被切除卵巢的,有做鼻內窺鏡行鼻竇手術后嘔吐出一個8厘米長的塑料針筒的……更讓人驚愕的是,前不久,兩名患者在河北某職工醫院先后猝死,而醫院卻辯稱“有50%的誤診率很正常”。此言一出輿論嘩然。
現在,醫患糾紛不斷,醫生不負責可以說是主因。“誤診”不可避免,但是在醫院都應該以降低誤診率作為自己的自覺追求。像劉女士遭遇的這家醫院,詭辯的河北某職工醫院,他們從心底里還有對患者的關愛心和責任心嗎?為錯誤文過飾非,還何來醫德醫風?
醫院要加強醫生職業培訓,切實提高醫生醫療水平;但更要注重加強醫德醫風建設,使他們牢固樹立救死扶傷的職業精神,養成“以人為本”的責任意識和使命感。要想讓責任心在醫生心里落地生根,醫院就要細化制度,強化管理。管理不能只停留在“救死扶傷”之類口號式的“空對空”管理上,而應建立有據可依,有文可查的可操作、可量化的層面。今年,福建將以日常檢查、問卷調查、患者反映、投訴舉報、表揚獎勵等作為參考依據,對全省每個醫務人員進行醫德考評。這可以說是醫院在評價和管理醫生方面的一個進步。
![]() |
![]() |
責任編輯:金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