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南網6月24日訊(本網記者 謝玉妹)端午節剛過,兩岸專家學者聚集在石獅博物館,展開了一場別開生面的閩臺紅磚古建筑學術研討會,為推動閩臺紅磚古建筑申報“世界文化遺產”鼓與呼。
紅磚古建筑是閩臺民間最流行的建筑形態,“藍天、白云、紅磚、綠瓦”,體現自然與建筑的完美結合,簡約而美觀的建筑色調令人嘆為觀止。而紅磚古建筑的石刻、磚雕、木作以及楹聯、書畫等文化內涵,更是體現了傳統文化中天、地、人的和諧統一。
研討會上,來自臺灣金門縣的采風文化發展協會理事長葉鈞培,著重推介了金門古建筑保護與文化旅游的良性互動。葉鈞培提出,將閩臺古建筑重新整修,再次活化,改成民宿或展館。石獅市博物館館長李國宏對此表示,此經驗對石獅社區規劃及永寧古衛城的保護,具有啟發性的意義。
臺灣彰化縣文化資產學會理事長陳仕賢,在研討會上介紹了臺灣古跡修復的思維,成為此次研討會的一大亮點。陳仕賢以鹿港龍山寺為例子進行講解。據介紹,由于臺灣地震等地質災害頻繁,超過180年歷史的古跡是很少見的,龍山寺建于清朝道光年間,是臺灣一級古跡。龍山寺在不到30年內,做了2次大規模的修復,由于資金短缺,古跡整修沒有按照原貌進行。近年來,龍山寺重新整修,并按照閩南傳統古厝樣式、原料及傳統工法進行,做到了“修舊如舊”,而這正是臺灣古跡修復的思維,也是閩南古跡修復應該學習和借鑒的。
晉江市博物館館長吳金鵬,則以晉江五店市傳統街區為例,介紹了閩臺紅磚古建筑的文化內涵以及古建筑保護的規劃、措施。吳金鵬表示,希望以“美食、茶道、咖啡”3大時尚元素,融入古建筑文化中,將五店市傳統街區,打造成體驗式的街區博物館。
模式不可復制,但是經驗可以借鑒。雖然建筑是一種固態形態,但是建筑的文化和藝術是可以傳承的。此次研討會不僅提高了人們對紅磚古建筑的認識和保護意識,而且促進了兩岸專家的學術交流。
![]() |
![]() |
責任編輯:陳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