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族譜搭起鄉情之橋
http://www.caoliu14.com?2012-06-21 17:40? ?來源:文明風
我來說兩句
收集譜牒資料達兩千余部
晉江市成立譜牒研究會以來,會員們走遍晉江,已收集2000多部族譜,編輯出版《晉江譜牒研究》會刊30期。
征集當地的姓氏族譜資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周儀揚說,他們到鄉村挖掘、收集資料時,一些群眾認為譜牒是神圣的,不能輕易示人,這就需要他們多次做思想工作。而每次收集完族譜后,會員們還經常要一個人扛著幾十本族譜回晉江,復印完后,再扛回去歸還,其中最重的族譜有七八十斤。
進行譜牒研究還需要恒心和毅力。研究會的會員們不管到哪兒都不忘收集譜牒資料。1999年,黃龍泉到新加坡探親,還收集到了1000多本有關晉江人的歷史資料和族譜。
挖掘內涵促進故鄉認同感
譜牒是一種冷門的學科,年青一代大都只聞其名,不見其實,對譜牒的價值認識不夠。為了使人們增進對譜牒的了解,晉江譜牒研究會還舉辦各種研討會和展覽。
2008年8月,研究會與金門縣宗族文化研究協會共同舉辦了“晉金族譜聯展”。金門乃至臺灣新聞媒體都進行了跟蹤采訪報道,一時轟動海峽東岸,吸引眾多人前來參觀查閱。在展出期間,金門的吳、陳、黃、趙等姓氏,先后發現他們的族譜能與大陸的族譜世系對接,從而引發了晉金兩地的互邀探訪,促進了兩岸宗親密切往來與聯系。
目前,晉江譜牒研究已舉辦了7場研討會。臺北學者張勝彥,每次都會認真閱讀晉江譜牒研究會寄予的論文集,并認真地寫好讀后感,給予評價。
這些研究會的老人們,本可在家中享受清福,過些更悠閑的日子,但他們卻選擇了譜牒研究,并樂在其中。
如今,譜牒究會已有會員123名,55至70歲年齡段的成員最多,周儀揚說:“希望能找到并培訓一批中青年志愿者,讓譜牒研究后繼有人。”
了解更多海西志愿者風采,請登錄福建文明風網站(www.caoliu14.com)。
![]() |
![]() |
責任編輯:李琰之 |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