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7億元多了還是少了?
根據國資委公布的統計數據顯示,在央企37.7億元的捐款中,中海油以7.3389億元高居榜首,神華集團、中國石油、國家電網、中國石化則緊隨其后。
公益性捐贈20.09億元,占53.28%;救濟性捐贈12.48億元,占33.09%;其他捐贈5.13億元,占13.63%。在公益性捐贈中,向教科文衛體事業捐贈4.79億元;救濟性捐贈中,向受災地區捐贈1.74億元,定點扶貧及捐助捐贈10.73億元。
而網友對37.7億元的捐贈似乎也不太買賬,有不少網民指出,“央企是在用全民的錢掙自己的面子”、“與央企所掙利潤相比,三十幾億元的捐贈是少之又少,沒什么值得炫耀的。”
捐了,惹質疑;不捐,受非議;捐少了,被說為富不仁;捐多了,又被說行業壟斷創造高利潤。央企在輿論場中陷入了一個尷尬的怪圈。
央企捐贈讓公眾難認可
中國石化捐助世錦賽3357多萬元;南方電網捐助深圳第26屆世界大學生夏季運動會4073萬元……一些央企熱衷于做善事并到處炫耀,捐贈去向也并非完全的慈善。雖然每逢大災大難,一些央企總是充當捐贈的主力軍。但是,仔細查看一些央企捐贈資金的流向不難發現,央企捐款過程中大量存在捐贈方針不清晰,捐贈形式單一,捐贈領域狹窄,決策過程不透明,隨意性強等弊端。
有些央企也抱怨政府攤派性捐贈的要求。一位央企工作人員解釋,每當遇到這樣的情況,對外都說是“自愿性捐贈”,實際上就是攤派性捐贈。至于個中原因,一方面,緣于地方政府官員好大喜功的政績追求;另一方面則是政府濫用行政權力籌集經費,甚至用這些“善款”中飽私囊、揮霍浪費。“遇到這種攤派性捐贈,尤其是權力‘索捐’時,我們也沒有‘反抗’的能力和資本。”
盡管如此,央企捐贈實在難以讓公眾認可,人們不禁要問:“央企捐贈的依據究竟是什么?”
“一般不應提倡企業的一般性捐贈行為,但有自然災害等突發性情況時,央企的捐贈還是應該提倡的。”知名財經評論員余豐慧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如是說。
“國企捐款的性質界定以及實際管理能力飽受質疑,大部分由央企捐贈設立的非公募基金會,普遍存在沒有專職人員的問題。公家的錢沒有專職人員管,很容易把慈善變成拉關系。”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政策研究室主任楊團也對央企捐贈提出質疑。實際上,由于制度不完善,一些央企捐贈在實際操作過程中出現國有資產流失的問題,并不罕見。
無論捐贈的用意多么美好,也掩蓋不了其程序上的不正當性。余豐慧認為,從理論上講,央企沒有任何權力處置屬于全民所有的經營成果。
![]() |
![]() |
責任編輯:金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