變
時間在走,學校在變。
1989年,雙華村通上了電。蘭承斌終于告別了晚上點著煤油燈備課批改作業的日子。
1990年,為推進“兩基”教育,政府決定重建雙華小學。然而,縣、鄉兩級政府出資3萬元后,仍差2萬元。怎么辦?蘭承斌跑上跑下,反映情況。當年“六一”兒童節,寧德地區分管教育的副專員到雙華小學慰問,決定由地區、縣、鄉、村各出5000元,補上缺口。可村里沒錢,這5000元,還是當時的駐村干部從原單位“化緣”而來。就這樣,雙華小學拆了舊房子,建起2層6室的新校舍。其中一間,一半做辦公室,一半做教師宿舍。
1995年,在原有基礎上,雙華小學新增了4間教室。
2000年,省民宗廳下撥10萬元民族教育補助專項經費,2層10室的校舍變3層16室,泥土地變水泥操場,水泥黑板變磁性黑板,學校也有了外墻。
2001年,作為寧德市人大代表的蘭承斌,在討論政府工作報告時,隨口提及雙華小學連一臺電腦都沒有。不久,福鼎教育局便送來一臺。這臺電腦壞掉后,教育局又新配了一臺。雙華小學的畢業生也為母校捐了一臺,目前學校有2臺電腦。
“隨著個人待遇的不斷提高,鄉村教師也越干越有勁。”蘭承斌坦言。
2008年起,福鼎開評“鄉村好教師”,鼓勵他們安心工作,穩定鄉村教師隊伍。首屆評選,蘭承斌榜上有名:“一張獎狀,800元獎金,市領導還宴請我們。”
2009年起,福鼎又開始對農村邊遠艱苦地區教師發放特崗補貼,蘭承斌每月能領到110元。評上小學高級職稱的他,現在月收入達4000多元。
與此同時,畬村的輟學兒童越來越少。“現在,上學一分錢都不要花,連課本費都免了;家長對孩子的教育也更重視了。”此外,普通話也在畬村普及開來,“如今,倒是擔心孩子們把畬族話給忘了。”
蘭承斌自豪地說,以前雙華村沒有大學生,上世紀90年代中期以來,雙華小學有20多名學生后來考上大學。
![]() |
![]() |
責任編輯:金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