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民大學日前正式啟動了75周年校慶,期間,該校將不舉辦傳統的以少數領導和嘉賓為主體、有限師生及校友參與的慶典大會,而是在校內進行“關愛師生基金”校慶義賣活動等,讓師生參與。校長陳雨露說,校慶“以學術為中心、以學生為中心、以校友為中心”,回歸大學本位,要讓師生和校友參與其中。
古有衣錦還鄉,今有衣錦還校。在熟知的校慶活動中,大多是領導云集,富豪校友爭相薈萃,誰的權位高,誰坐主位,誰捐的錢多,誰是貴客。然而,精英只是少數,不可能每一個大學出來的校友都成為人中龍鳳。校友對于母校的感情無分地位高低,無分財富多寡,有心即可。為何不讓更多平凡的校友也躬逢其盛呢?
最好的校慶自然是學校建設的大進步,大學教育的大發展,正是大學本位。人民大學以“關愛師生基金”義賣來取代耗費大量資財的盛大慶典,表面上可能是不那么轟動了,但卻能對大學文化產生更為積極和良性的影響。從以官員校友為中心、富豪校友為中心過渡到“以學術為中心、以學生為中心、以校友為中心”,這是校慶慶典活動的一大進步。但是,這種進步不能僅僅局限于口號,而必須落實到一系列的校園文化制度的建設中。既然以學術為中心,就必須讓學術成為真正引導大學前進的驅動力,讓學術最高貴,讓學術大師最尊貴,才能促使大學成為大師的樂園,成為產生大師的好土壤。以學生為中心,則應當讓學生充分自由地學習一切先進的知識和思想,讓學生真正遨游在世界優秀知識的海洋中。以校友為中心,則應當重視所有校友的感情,那些權力不重、錢財不多的校友其實才是這個社會的大多數,是這個社會保持平和、發展的基石。一個學校如果能夠為社會提供最大多數的不那么功利、不那么追求權力、不那么貪慕錢財的校友,不是這個學校對于社會更為偉大的貢獻嗎?
在當今大學教育仍然存在這樣或那樣問題的時候,在中國高校迄今仍然在世界大學格局中較為弱勢的背景中,我們對于中國大學的發展理應具備一種憂患意識,具備一種進取精神。如果校慶都是大吹大擂,如果高校缺乏反省意識,高校還怎么進步,還怎么回歸大學本位?但是,回歸大學本位的努力不能僅僅局限于校慶活動,而應當更深刻、更全面地擴張到高校發展的各個環節中。
如此,則學生幸甚,學術幸甚,大學幸甚。(迅 之)
![]() |
![]() |
責任編輯:金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