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故事”后面的學生檔案
天黑了,小J才怯生生地走進家門,迎面是父親狠狠的一記巴掌:“又把坐車的錢買零食了!到現在才回來……”
來自貴州農村的母親,既心疼孩子走路回家,又心疼孩子被打,低頭使勁和面,淚水滴進面粉中。
這巴掌,也打痛了馬建紅的心。
下張小學學生家庭條件普遍不寬裕,大部分孩子每天口袋里的零花錢只有2元,只夠坐車。可是愛吃零食是孩子的天性。有時孩子花1元錢買零食,放學就得走路回家。
“原諒我們的孩子,誰都有過嘴饞的童年。”馬建紅說。在她的提議下,學校制定出一項國內絕無僅有的校規:“兩元錢制度”。制度規定,一旦學生沒錢坐車,可以向任何一個老師或保安借錢,且不得追問理由和批評學生,只要學生次日及時歸還就行。
小小“兩元錢制度”,卻讓孩子們學會了克制和節儉。
讓家長感激萬分的豈止“兩元錢制度”!
曾有許多老師向馬建紅抱怨孩子不做家庭作業:城里學生課堂上沒弄懂的知識,家長會自己輔導;而這里的學生家長文化程度低,別說輔導,好多人連字都不識幾個,怎么輔導?
教務主任邵建剛想出一招:早上上課前就把當天的作業布置了,讓學生帶著家庭作業聽課,這樣聽課也有了針對性,學生也會聽得認真,并鼓勵學生在校內就完成家庭作業。
馬建紅想起區教育局老局長郭志強對她說過的話:“你們學校的家長比不了城里的家長,你們會更辛苦。”她說:“邵主任的主意很好,家長不能當老師,就讓老師來當家長!”她立即在全校推廣這一方法。
要當好“家長”,就要盡可能掌握孩子的信息。學校給每一位學生建立起“十大知曉學生檔案”,讓老師掌握學生父母的文化程度、工作單位、電話號碼、學生健康狀況、性格特點、興趣愛好、上下學路線等十大類30項應知應曉的學生情況。
正是這個檔案中的信息,兩年來已在多起突發事件中派上了大用場。
2011年11月10日上午8點,陳霞、姜文老師例行晨檢,發現江西籍學生翁進城、翁明沖姐弟倆沒來。兩位老師立即根據學生檔案給孩子母親打電話,電話停機!他們馬上向校長報告,換了課,拉上體育老師江忠紅開車沿著孩子上學的路線搜尋。沒有!他們又根據檔案里新補充的材料,找到學生剛搬遷的新家。敲門,無人應!他們在門上留下紙條后,又根據檔案找到孩子母親打工的單位,還是沒人。馬上給家長的手機充值話費!電話終于通了,話筒里傳來學生母親有氣無力的聲音,出事了……
當人們破門進入學生租住的家,三人已因煤氣中毒處在昏迷狀態。醫生說,再晚半小時,三人就沒命了!
這個寒冬里最溫暖、最美麗的故事通過媒體傳遍全國,感動了國人。假如沒有學生檔案,假如兩位班主任對學生缺席不當回事,假如兩位班主任只是給家長發信息告知學生缺席了事,假如兩位班主任因為有課放棄追尋,假如到學生家敲門無人就放棄……這么多“假如”中只要發生一個,三條鮮活的生命早就逝去了。
孩子的父母含淚讓孩子記住:老師是你們的再生父母!
![]() |
![]() |
責任編輯:金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