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問 企業誠信怎樣得人心
本屆論壇迎來了一位特殊的發言人,他就是最近因堅持不用復炸油而走紅的保定“油條哥”劉洪安。
“現在,大家都叫我‘良心油條哥’,其實我沒那么高尚。我炸油條沒有什么技術含量,無非就是三點:一是從正規油料、原材料公司購買原料;二是保證每天都是新油;三是廢油倒進專業環保機構的回收桶里。”
劉洪安淡定地說,這些誰都可以做,就看他愿不愿意做。“我現在做的只是一件普通正常的小事,那就是用良心經營。我認為將心比心,推己及人,不能做對不起別人的事。只要你講良心,講誠信,顧客就能看得到,付出就能有回報,這就是我的從業準則。”劉洪安的話語樸實,卻拷問著我國食品行業的道德底線。
食品生產經營中的不誠信是我國當前食品安全領域的突出問題之一,這不僅表現在種植養殖、食品生產經營過程中使用違禁物質、故意添加非食用物質的違法犯罪行為引發的食品安全問題,也表現為違規操作造成的食品安全隱患。
由于食品安全監管不可能做到“一對一”、“人盯人”,因此,食品生產經營者的誠信、良心就成為了食品安全最基本的保證。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農村部研究室主任張云華指出,對企業、企業家、食品從業者而言,道德和信仰是最高層次的關鍵性的問題。現在暴露出很多匪夷所思的食品安全問題,實際上并不是技術上的問題,也不是規則問題,而是一個道德問題。
“誠信是第一位的。沒有誠信,就不可能有安全的食品。”陳君石說,和世界上其他國家一樣,食品安全問題會和我們的社會發展長期共存,不是三五年就能徹底解決的。
所以,他認為,政府、科學家、食品生產經營者和媒體等應該廣泛傳播誠信的生產經營理念,營造良好的輿論環境,共同鑄造食品安全誠信的社會基石。
國務院食安辦主任張勇認為,道德是可以弘揚、提倡,并大力宣傳營造的。從這個意義上說,食品安全宣傳周非常有必要深入持久地開展下去。
三 問 食品科技能否去隱憂
在食品科技進步的今天,人們享受美食時,也會遇到因科技進步帶來的諸如添加劑、轉基因等食品安全隱憂。
科技是一把雙刃劍,有的科學家利用先進的科學技術來提升食品的質量和安全,給人類帶來福祉,但也有的人利用科學技術制假售劣,給人們帶來煩惱損害。
對于食品領域的技術創新,在國家食品藥品監管局食品安全監管司司長徐景和看來,一方面要支持創新,另一方面,也要堅持依法創新。“在法制時代,科學技術的發展絕不是科技自然價值簡單的釋放,科技創新必須在法制的軌道上推進。”徐景和指出。
同時,技術創新必須堅守安全底線,新原料、新技術、新方法的使用和推廣,無論是應用于食品生產領域,還是食品安全監管領域,都必須堅持安全第一的原則。
徐景和說,實現食品安全根本好轉,必須轉變發展方式,推動產業轉型升級,要充分依靠現代科學技術來不斷地提升食品產業水平,鼓勵企業采用先進的食品安全管理體系,不斷提高食品的規模化、集約化和現代化水平。
中國農業大學食品學院院長羅云波提醒,食品的科學研究跟食品生產者一樣,也是一個良心行業,不能把聰明才智用歪了,去開發那些不安全的食品,或者是為了牟取暴利制假販假。在羅云波看來,這是最基本的道德,也是科學工作者的底線。
同時,羅云波指出,食品科學工作者要傳播正確的食品安全信息,讓消費者知曉哪些食品安全,哪些食品不安全,這是一種社會的責任。作為一個科學家來說,對不了解的科學知識或科學領域,不能隨便亂說。“因為亂說的一句不負責任的話,很可能引起消費者的恐慌和社會的不安定,有悖于和諧社會的建設,這也有悖于做科學家的原則。”羅云波說。
100多年前,孫中山先生在他的《建國方略》中說,“今日的中國,在很多方面落后于世人,唯獨飲食在世界上獨領風騷”。100年以后,我們今天研究中國的食品安全問題,全社會都感覺到肩上的責任。要獨領風騷,就要社會各界共同不懈地努力10年、20年,以至更長,直至目標實現。本報記者 富子梅
![]() |
![]() |
責任編輯:金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