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洪美芳到閩侯殘疾人正道學前班參加志愿教學
文明風-福建日報6月6日報道 本網記者 李琰之
??? 在福州,有一位特殊的志愿者。她是心理困惑百姓的忠實聽眾,樂于傾聽弱勢群體的煩惱;她是心理障礙患者的熱誠良醫,樂于解除弱勢群體的痛楚;她是熱心志愿者的幫扶“教師”,培訓了許多志愿者心理咨詢師。她就是心理咨詢志愿者洪美芳。
受傷的心靈需強大力量支撐
“洪老師,今天我又失敗了。同宿舍的同學都找到單位了,只有我還沒著落,我知道用人單位嫌棄我是個殘疾人,他們肯定不會給我機會的。”
聽到電話另一端傳來焦慮痛苦的聲音,洪美芳心疼地開導,“別著急,小王。正視自己的缺陷,但別‘看扁’自己。求職前,再把簡歷仔細‘加工加工’,面試的時候自信點,即便這一次失敗了,還有下一次,總有一次機會屬于你……”在短暫的沉默后,傳來了小王的回答:“我再試試。”
類似的“訴苦電話”洪美芳不知道接了多少。洪美芳是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也是一個有著6年志愿服務經歷的志愿者。她從2005年底加入助殘志愿組織,幫助殘疾人。在志愿服務的過程中,洪美芳發現大多數殘疾人往往很敏感,脆弱,他們比健全人更需要得到心理撫慰。于是,她開始專心留意身邊的殘疾人,自愿為他們進行心理咨詢。
在為殘疾人進行心理咨詢的同時,她也獲得快樂。
讓志愿者把“心理垃圾”吐出
除了殘疾人的心理咨詢,洪美芳的“談心對象”還有一部分是志愿者。
志愿者在志愿服務的過程中,必須付出大量的體力、心力、腦力。志愿者長時間處在向受助對象“灌溉”的狀態,很容易就會有“掏空”或“疲憊”的感覺。對志愿者來說,身體的疲勞遠不及心靈的超負荷來得沉痛。有時志愿者會動搖、茫然,甚至否定自己所做的一切。有些志愿者把大部分的時間用在社會活動中,對家人,朋友缺失了很多關愛。洪美芳為此絞盡腦汁設法讓志愿者傾吐“心理垃圾”,牽引著這些給予者逆流前行。
做了五六年志愿者服務的老志愿者陳姐焦慮地給洪美芳打電話,“洪老師,我的女兒初一,早戀了。怎么辦?”在電話上,洪美芳耐心輔導她如何和青春期女孩相處,作為母親要如何處理女兒早戀等等。但是一個月后她又來電話“我在網絡上又發現孩子的聊天記錄,老公,老婆,叫得很親熱。我很生氣。我不知道怎么辦了。”周末,洪美芳抽空和陳姐的孩子聊天,發現陳姐因為忙于社會工作剝奪了和孩子相處的時間,忽視了對自己孩子的關愛。洪美芳建議陳姐對自己的行為進行調整。此后半年中,在周末,在暑假,陳姐帶著孩子一起做了志愿者,和志愿者哥哥姐姐一起工作,孩子感受到父母的關注,修復了關系,新學年開學,陳姐掛來電話開心地說:“ 女兒終于成熟懂事了。”
壯大熱心心理咨詢隊伍
在我國的心理咨詢師缺口較大,特別是針對殘疾人的心理咨詢師更是稀缺,洪美芳覺得一個人的力量有限,需要更多的人加入其中。
洪美芳開始關注志愿者心理咨詢師,她先后培訓了20多名心理咨詢師,長期為殘疾人提供志愿服務。同時,還為省殘聯培訓了10多名優秀的殘疾人心理咨詢師。對于培養殘疾人心理咨詢師,洪美芳有自己的看法:“身為一名殘疾人,比健全人更了解殘疾人的痛苦和需要,也更清楚他們的心路歷程;我鼓勵殘疾朋友投身這個行業,開展工作將事半功倍。在幫助別人的同時,心理咨詢師也能從中獲得自信,找到成就感。”
盲人琪琪在獲得國家三級心理咨詢師資格證書后,她的媽媽發現她變了:“自從女兒當上了心理咨詢師,性格開朗了,閑暇之余也會經常主動邀上朋友出去走走。”
在省肢殘人協會的倡導下,這些殘疾人心理咨詢師開設了“同人心橋”免費咨詢熱線,不僅為殘疾朋友提供專業心理咨詢服務,還入戶到殘疾人家庭為其提供志愿服務。
洪美芳在她的助殘日記里寫道:“人生的目的地,腳到不了的地方,眼睛可以到達,眼睛看不見的地方,心靈可以到達。只要心靈面向太陽,前方的路,永遠灑滿明媚的陽光。”(本網記者 李琰之)
了解更多海西志愿者風采,請登錄福建文明風網站(www.caoliu14.com)。
(文中所提殘疾人和咨詢對象均為化名)
![]() |
![]() |
責任編輯:李琰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