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提示】
吃百家飯長大的沈坤照把感恩鄉里、回報社會的執著融進了血液。這位從河南洛陽黃土地成長起來的農民勞模,在做下一件又一件好事善事的同時,品味著“授人玫瑰,手有余香”的快樂。盡管年逾古稀,他的理想依然是“做一個簡單的好人”。
“鄉親們在這樣的破房子里多住一天,我的心就多疼一天”
4月,洛陽市郊,忙碌的工地。推土機穿梭,挖掘機轟鳴,荒蕪的灘地上正在建設一片新的廠房。要搬遷了,老廠區里的上千平方米倉庫已經拆除,舊廠房的鋼梁被逐一吊拆下來,工人們仔細回收著每一個以后能夠派上用場的螺絲螺母。在藍天化工廠,“節約每一分錢”是廠長沈坤照定下的鐵規矩。
可新廠區的建設,老廠區的拆遷,似乎都沒有解建三老人破敗的家讓沈坤照揪心。
在洛陽南市區,劉富村算是有名的億元村,家家戶戶都蓋起了新樓房,只有解建三的家還是破破爛爛的。成片的新樓房里,解建三的陋屋顯得更加破敗。
沈坤照敲開了解建三的屋門:“我要讓你們也住進上下兩層的新房子!”身邊的人悄悄拽他的衣角:“老廠區的拆遷費沒有到位,新廠區建設處處都需要錢,幫助解建三建樓房的事情能不能先緩一緩?”
沈坤照固執地搖著頭:“鄉親們在這樣的破房子里多住一天,我的心就多疼一天。即便是新廠房的建設緩一緩,也要把老解家的樓房先蓋起來!”
在沈坤照的心中,“報恩”是一個從未動搖過的夢想。窮苦出身,他靠鄉親們東家一瓢面、西家一個饃,才勉強活了下來。
19歲那年,沈坤照跳入冰冷的伊河水中,救出一個6歲溺水女孩。25年前,他辦廠掙下了第一筆利潤,為村里買來一臺聯合收割機。當年的洛陽農村,還沒有這樣先進的農田機械。村民們幾乎看呆了眼,追著機器發出驚嘆的歡呼。
沈坤照的“報恩”,就是要讓鄉親們過上永遠告別貧窮的好日子。
“就是砸鍋賣鐵,也不能少一分錢工資,要讓這些困難家庭看到希望”
在沈坤照看來,并不是只有富人才能成為好人,“舍得自己溫暖他人”的好人更為可貴。
22年前的那個冬天,沈坤照的廠子轉產擴建,賬戶上的錢所剩無幾,他不得不跑到區里找領導申請貸款。到了區里,正巧開大會,沈坤照只好在會場里等著。
聽著聽著,沈坤照流淚了。會場上說,山區鄉有100多戶群眾生活困難,過不好春節。會剛散,沈坤照就找到山區鄉民政所主任老崔,要求包下困難群眾過年的糧油。老崔打量著眼前的這個人,衣帽破舊,面孔黝黑,以為是到區里要救助的困難戶在裝瘋說胡話,便一擺手:“群眾過不去年我急得心急火燎,你還有心開玩笑?”
沈坤照并不搭腔,扭頭就走。過不久,兩輛裝滿糧油的汽車開進了民政所。老崔喜出望外,可他哪知道,這兩車糧油是沈坤照借錢買的。
國際金融危機爆發以來,沈坤照又一次面臨險境。原本產銷兩旺的企業,訂單突然大幅度減少,大筆貨款收不回來。有人建議裁員,他非但沒有采納,第二天還跑到下崗職工較多的澗西工廠區豎起招工牌,一下子招回20多名下崗職工。
沈坤照說:“我知道現在應該裁人,也知道這些下崗職工都是老弱病殘。可是,他們要是連打個零工的活計都找不到,又怎么去養活自己的老婆孩子!” 最困難的時候,沈坤照變賣了家里值錢的東西。即便到了這個地步,20多位下崗職工的工資,依然一分錢也沒有少。
![]() |
![]() |
責任編輯:金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