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雷志華在教授畬族民歌
文明風-福建日報5月24日報道 本網記者 李琰之
畬族有自己的語言,但沒有自己的文字,畬歌成為畬族文化最豐富最完整的載體。一部畬歌集,也許就是一部畬族歷史。但隨著社會發展,能唱畬歌的大都是年紀很大的老人,年輕一代的畬家子弟有的連畬話都不會說,唱畬歌的就更少了。許多流傳民間的歌本無人問津。
這一切讓雷志華心急如焚。他說:“我從小就從長輩那里聽來許多民歌,這些歌曲調優美,歌詞平實,朗朗上口,聽一遍就能牢牢記住。記住歌詞就獲取了許多知識,我的啟蒙教育就是從這些民歌開始的。但是現在,年輕人基本都不知道畬歌是什么了。”
搜集畬歌 舉辦畬歌會
雷志華,畬族,1969年9月出生,現在閩東革命紀念館從事研究宣傳閩東革命史工作。從1997年開始,雷志華懷著對畬族文化的深切熱愛和對畬歌瀕臨消亡狀況的憂慮,放棄節假日,開始四處搜集畬族民歌。他的足跡踏遍了寧德畬鄉的山山水水,僅福安地區就走過170多個村莊。
時間久了,知道雷志華在搜集整理畬歌的人越來越多,有些人還特地把歌本寄給他。經過幾年的收集,雷志華出版一本80萬字的《畬族歌言》。
此外,熱愛畬族歌曲的雷志華還四處奔走聯系,成立了閩東畬族民歌聯誼會,2000年還在福安穆云畬族鄉溪塔村成功舉辦了中斷20多年的首場畬族歌會。這一由政府搭臺的歌會延續了6屆,2006年起由畬民們自發組織。
創作畬歌 被稱“畬歌王子”
雷志華希望把時代氣息融入畬族的傳統里邊去,他說:“一個民族要有自己的聲音表達!畬歌完全可以走出大山一隅,與其他畬族同胞進行交流。”
1996年雷志華挖掘整理出了《歌是山哈傳家寶》,并創作了《畬家鳳凰裝》、《畬家的歌》等具有濃郁畬族風情的新民歌。1997年,雷志華自費3000元到上海音樂學院制作MD,第一次將傳統山歌配樂演唱。當年春節赴澳門演出,深受歡迎。
2006年,他為《畬族民歌》撰寫申報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文本。在雷志華的努力下,閩東畬族民歌被列入了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2008年,由雷志華創作的畬族歌言《海峽兩岸要和平》伴隨著神七升空唱響太空,用最古老的畬族歌言,唱出兩岸同胞間的親情。
雷志華被稱為“畬歌王子”,不僅是因為他歌唱得好,獲得過無數演唱賽事的大獎,更是因為他幫助畬族民歌走出大山。
為了畬族文化的薪火傳承
“學習畬歌也要從娃娃抓起。”雷志華說。為把民族傳統文化的教育引入了校園,從2000年開始,只要有空,雷志華都會到學校教授孩子們唱畬歌。
2008年,雷志華在福安康厝畬族鄉中心小學成立了我省第一家畬歌傳習所,志愿參與傳承畬族文化。
幾年時間過去了,會唱畬歌的孩子越來越多。在放學回家的路上,孩子們走在田間小路上,冷不丁就會有清脆的童聲唱起畬歌,這樣的場景是雷志華最愿意看到的。
2009年雷志華被寧德市人民政府授予“畬族民歌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的稱號。他說:“走在民族文化的田野,我一路都享受耕耘的快樂。”
![]() |
![]() |
責任編輯:李琰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