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狼來了”的故事講了多少年了,可現在媽媽們不太愛講這個故事了,我們家的孩子太誠實了,會不會吃虧啊。昨天媒體報道,調查顯示廣東省家長最關心的十大家庭教育困惑中,名列第三位的正是“誠實的孩子會不會吃虧”。這個困惑,真的是有點讓人困惑了。
其余的“困惑”,比如“是督促孩子完成作業,還是督促孩子按時休息”,比如“該不該讓祖輩帶孩子”,其實都有一個共同的答案,就是具體情況具體分析,可這樣可那樣,所以才困惑。至于“誠實的孩子會不會吃虧”,本來應該沒有其他的答案。
“誠實的孩子會不會吃虧”的困惑,來源于作為父母對“誠實的大人會吃虧”的認知。誠實地申報收入,納稅就比隱瞞收入要多,誠實地經營餐館,成本就比在食品中摻假的要高。因為有不誠實的“得利”,才讓我們感覺誠實吃虧。
但盡管如此,我們為什么大多數時候,仍舊還是選擇了誠實呢?因為誠實,只是讓我們偶爾看上去“吃虧”。大多數時候,因為誠實,親人才信任我們,給我們家庭和親情,朋友才信任我們,給我們友誼,同事才信任我們,與我們合作。因為誠實,我們才在晚上可以安睡,早上可以快樂地出門。我們日常擁有的一切,都是誠實這一品質的回報,我們想像不出,這些中間,有任何一部分,如果是建立在謊言上,我們還能平靜地生活。
可我們確實動搖過,誠實的好,被庸常的生活所淹沒,誠實的所謂“吃虧”,才會那么強烈地刺傷我們的心靈。
大多數擔心孩子因誠實吃虧的父母,都不會給孩子灌輸“不誠實”的價值觀。但奇怪的是,即使我們自己選擇了誠實,仍搖擺不定,希望能在誠實和不誠實之間,替孩子選擇一個最合理的尺度。
簡單的事情,就這樣變得復雜,這是對孩子過度的保護。
如果我們問“誠實的孩子會不會吃虧”,那么我們必然也會問,寬容會不會吃虧,勇敢會不會吃虧,公正會不會吃虧,友善、慈愛、樂于助人都會不會吃虧,我們又如何去選擇所有這些的尺度呢?
化繁為簡,如果我們對“誠實的孩子會不會吃虧”的問題仍舊感到困惑,其實只有一個老辦法,就是想想不誠實會有什么后果?———被狼吃掉唄。(質數)
![]() |
![]() |
責任編輯:李琰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