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不少網友發帖稱,四川省攀枝花市公務員、事業單位在編員工、教師和一些企業等,被強制捐出一個月基本工資給一個新成立的“扶貧幫困基金”。雖然當地外宣辦和募捐發起方市慈善總會否認強捐,但多名網友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證實其本人或者親屬“被強捐”。(5月14日《南方都市報》)
這是一幕頗為吊詭的募捐事件:網友貼出強捐文件,有圖有真相,官方卻出人意料地矢口否認,當地網站論壇亦因討論“強制募捐”而被莫名關閉;當地宣傳稿里“干部群眾踴躍捐款”的表述,經記者探訪結論相反,而爆料者有關“上面說了要是透露即開除公職”的話語,令人不寒而栗。
強捐的人,似乎從來不會承認自己是強捐。這跟強拆房屋、強征土地、強收罰款、強建形象工程等一樣,幾乎所有貼有“強”字標簽的權力作為,所打旗號都很漂亮,所做文章皆無懈可擊,所用手段卻絲毫不合程序正義,從出發點到落腳點,都沒有顧及老百姓的切身感受。
以公權之名推行的強征強收、強捐強占,實質上是對民眾利益的公然劫掠。譬如攀枝花市推行的強捐土政策,要求公務員和事業單位職工捐出一個月的基本工資,有學校甚至針對教師隊伍細化出了高級職稱1700元、中級職稱1300元、其他人員900元的具體指標——其中有兩口子因為都是中學高級教師,更是“被捐出”3400元,其數額遠遠超出一個中等城市普通家庭的承受能力!
實體正義要靠程序正義來保證,離開了程序正義,實體正義的最大價值和終極結果必將縮水甚至走向反面。人人都要有愛心,人人都有責任和義務為“愛的海洋”灌水補水,這話原本沒錯。然而慈心善念、義舉良行都需要發自內心,整個社會的慈善意識尤其需要精心培育和引領帶動。“搶劫來的慈善”一點兒也不溫暖。強行從百姓口袋里掏錢堆積出的慈善工程,說到底只能算拙劣的政績工程、形象工程,只會損及慈善的形象及名聲,拖累公權力的公信力。(張培元)
![]() |
![]() |
責任編輯:李琰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