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內江農民羅平一邊在外打工掙錢給母親治病,一邊堅持為母親寫歌作曲
媽媽,我給您唱首歌吧
5月13日,羅平通過手機,用電子琴為母親彈奏自創歌曲《病母晴天》。記者 張文攝
【閱讀提示】
他叫羅平,四川省內江市東興區楊家鎮鐵爐村村民,一位普通的進城務工人員。8年來,他一直為母親寫歌祝福。他說,母親喜歡聽他的歌,為母親寫歌他也感到很快樂。
【鏡頭一】
一想到千里之外病重的母親,羅平心里就痛苦難當,常常躲在無人的角落抹眼淚。后來,有工友跟他說:“羅平,你會寫歌,就把你對媽媽的思念寫成歌唱給她聽吧!”就這樣,羅平把對母親的思念,化作了一首首歌曲。
今年44歲的羅平出生在四川省內江市東興區楊家鎮鐵爐村,高中畢業后,他離家去廣東打工。因為喜歡音樂,他在閑暇時間自己鉆研樂理知識,慢慢地開始自己作詞作曲,還在別人的幫助下學習了電子琴。
2004年6月的一天,羅平正在東莞一家鞋廠的流水線上作業,工長找到他,說有他的電話,“挺著急,好像是你媽媽生病了。”羅平心里一緊,趕緊跑到電話機旁,話筒的那一頭傳來了鄰居焦急的聲音:“羅平,你媽媽在地里干活時突然倒下了,醫生說是癱瘓,你快回來吧!”這消息如同晴天霹靂,想到一向體弱多病的母親,羅平焦急萬分,立刻想辦法籌錢。
羅平把自己所有的錢連同借來的幾千塊錢都匯給了家里。考慮到來回路費那么貴,根本沒辦法再借到錢,羅平最后決定,強忍對母親的思念,繼續留在東莞打工,為母親治病籌錢。
在外打工的苦悶、對母親的思念、生活的艱辛,萬千感觸涌上心頭,讓羅平一氣呵成,寫下《讓我回家》:“家是沙漠里的駱駝,家是游子耳旁慈母的細語……”當羅平在電話里深情地唱著這首歌時,母親已經在電話另一端泣不成聲。
“兒子,聽了你的歌,媽媽的病都好多了……”母親欣慰的話語讓羅平決定,要堅持為母親寫歌。
【鏡頭二】
為了讓母親寬心,羅平在外地每隔一段時間,就寫一首歌唱給母親聽,“我打電話唱歌給媽媽聽的時候,她是最開心的。我雖然看不見她的臉,但我能想象到她的笑容。”
2009年8月,母親再次病危,羅平立刻從廣東趕回內江。為了給母親治病,羅平不僅花光了所有積蓄,而且借遍了親朋好友。為了籌錢,他不得不忍痛離開內江,再次回到廣東打工。由于急需用錢,他只好在當地做每天結算工資的零工。
“做零工每天運氣好的話能掙個幾十元甚至上百元。那時候為省錢,每天只吃一頓飯,餓極了就喝涼開水,有幾次在工地干活兒時都餓暈了過去。”回憶起當時的艱辛,羅平告訴記者,只要能治好母親的病,吃再多的苦也值得。
有一次,羅平回家看望母親,母親見他神情憔悴,整個人都瘦了一大圈,頓時悲從中來,哭著對他說:“兒啊,我的病不治了,你也別這么拼命地去掙錢了,當媽的能活到這把歲數已經知足了。”羅平聽了,立刻淚如雨下:“媽媽,您千萬別這么說,您還沒有享過一天的福呢。等兒子掙了錢,帶您坐飛機去外地玩,外地可好玩了,您一定要好好活著……”
2010年1月,羅平回家探望母親,當時天氣很冷。晚上睡覺時,羅平發現,母親將家中最厚實的被子留給他蓋了,而她自己卻蓋著薄薄的被子。當晚,羅平有感而發,寫了一首《女人的名字》,并在第二天趕到城里,借琴行里的電子琴譜成曲,拿回家唱給母親聽:“你有一個名字:母親,哺育著孩兒,讓孩兒免于苦難和艱辛。”唱完后,羅平流著淚告訴母親:“媽媽,兒子一定努力工作,早一天讓您過上好日子!”羅平的母親也是老淚縱橫,她撫摸著羅平的頭,堅定地點點頭:“兒子,媽媽相信你!”
【鏡頭三】
“養兒才知父母恩,血濃于水根連根……”在自己創作的諸多歌曲里,羅平最喜歡這首歌。“母親是最偉大的,做兒女的,能為母親盡孝就是最幸福的事。”羅平說,他不僅常常唱給自己的母親聽,還教自己的女兒唱,“希望女兒能夠學到孝敬長輩的道理”。
2011年清明節,羅平回到內江為父親掃墓。想到自己還沒能好好地盡孝,父親就已經去世了,現在母親身體不好,如果自己再不多盡孝,將來一定會后悔的,羅平決定留在四川,不再去外省打工,為此他寫下一首歌,名為《子欲養而親不待》。在自己創作的諸多歌曲里,羅平最喜歡這首,“希望女兒能夠學到孝敬長輩的道理”。
羅平留在四川后,先后在內江、成都做過很多份工作,由于收入微薄,日子過得很艱苦。“不過好在離母親近了,可以時不時地回家,照顧她很方便。”羅平說。
2011年12月,為給母親籌集醫藥費,羅平四處奔波,卻一籌莫展。想起自己已經債臺高筑,而為了給母親治病還需要一大筆錢時,羅平幾近絕望。無奈中,羅平寫下歌曲《病母晴天》:“母親啊母親,請你放寬心。前路或許是風和雨,有兒在天天都會是晴天……”當羅平將這首歌唱給母親聽時,母親安慰他,只要母子連心,沒有過不去的坎。
所幸的是,今年1月,羅平在成都找到一份酒店禮賓員的工作,雖然薪水很低,但他很樂觀。他告訴記者,自己懂一點英語和日語,而且還在不斷自學,只要勤奮努力,一定會和母親過上幸福的生活。(記者 張文)
![]() |
![]() |
責任編輯:李琰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