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南網(wǎng)5月11日訊 (海峽導報記者 吳林增 康澤輝 文/圖)再過兩天,就是母親節(jié)。
對龍巖新羅區(qū)的蔡紅蓮來說,她的幸福,就是多給孤兒一些愛。
作為龍巖36名寄養(yǎng)媽媽中最早的一個,蔡紅蓮19年來撫養(yǎng)過33個孩子。她與他們,雖無血緣關(guān)系,卻以母子相稱,共同生活。
蔡紅蓮家住新羅區(qū)九一北路,目前是幸福的六口之家:47歲的蔡紅蓮和50歲的丈夫、24歲的兒子蘇健、5歲的成漢明、22歲的龍福良和嬰兒小冬。
雙足內(nèi)翻、手殘疾的成漢明,左腳殘疾但虎頭虎腦的小冬和腦癱的龍福良,都是遭遺棄的孤兒,目前寄養(yǎng)在蔡紅蓮家。
“說是孤兒,其實都是心頭肉,跟自己的孩子沒區(qū)別。”蔡紅蓮說,從1993年把3歲的龍福良從新羅區(qū)福利院帶回家起,她就當起了寄養(yǎng)媽媽。
當時,蔡紅蓮在福利院當保育員,一天待8個小時。而帶孩子回家照顧后,她每天睡不到4個小時。最多時,蔡紅蓮要同時照顧6個孩子。
蔡紅蓮是一門心思都放在了這些孩子身上。“我媽很偏心,疼孤兒,勝過疼親兒子。”兒子蘇健說,小時候,他要玩具,媽媽舍不得買,卻買玩具給小他兩歲的龍福良。
蔡紅蓮說,“沒法子,一想到這些孩子,我就會心酸,就想著,能像照顧自己的孩子一樣,每時每刻照顧他們,那該多好,所以,我把孩子帶回家養(yǎng)”。
寄養(yǎng)的孩子,有雙目失明的、有癲癇的、有肢體殘缺的、有自閉的。“一些孩子,已經(jīng)被宣判‘死刑’了,但作為媽媽,我不能放棄。”蔡紅蓮說。
她毫無保留的愛,就這么溫暖著無助的孩子。
龍福良雖然腦癱,但只要是蔡紅蓮叫他,他就會笑著看“媽媽”;“媽媽,抱抱。”成漢明總愛粘著蔡紅蓮,最愛把小嘴湊上媽媽的臉,親個不停,然后倒在媽媽懷里笑個不停;被領(lǐng)養(yǎng)走的孩子,甚至漂洋過海,也要回來看蔡紅蓮媽媽。
在蔡紅蓮家大廳的桌子上,擺滿了孩子們的相片,每天蔡紅蓮都要瞧瞧他們。這33名小孩,有些被別的家庭領(lǐng)養(yǎng)走,其中7個被國外家庭領(lǐng)養(yǎng);有些進了特殊學校;有些在生活能自理后回了福利院……
蔡紅蓮告訴導報記者,這些年,她最欣慰的事,就是看到孩子們都找到幸福歸屬,“盡管孩子被領(lǐng)養(yǎng)走時,我心如刀絞,但我替他們開心”。
【對話】
她的幸福,是養(yǎng)育這些孤兒
導報記者(以下簡稱“記”):養(yǎng)孩子很辛苦,你覺得幸福嗎?
蔡紅蓮(以下簡稱“蔡”):我曾經(jīng)問過老公和兒子,什么是幸福?老公和兒子說,回家就能吃到我做好的飯菜,就是幸福。而我的答案是養(yǎng)育這些孤兒。尤其是,我掛吊瓶時,看著這些懂事的孩子,拿風油精幫我涂,是我最幸福的時候。
記:怎么看寄養(yǎng)媽媽這個職業(yè),沒想過改行?
蔡:養(yǎng)一個孩子,政府每月會補貼800元,但扣去孩子的衣食花銷,其實剩不了多少錢,可我很開心。很多人說現(xiàn)在家嫂很貴,叫我改行,但我從沒想過,因為請得起家嫂的孩子已經(jīng)是幸福的,只有這些孤兒更需要有人去愛。
記:有沒有讓你愧疚、心酸的事?
蔡:有,沒時間照顧家庭,愧對家人。不過,丈夫、兒子都非常支持我。兒子會幫忙帶弟弟妹妹,丈夫一到傍晚,就會帶孩子們出門散步。雖然,有人會冷嘲熱諷“又換孩子啦”,還有人說“你孩子都出國啦,僑胞給你包紅包啦”,我聽了很心酸,但看著孩子有好歸宿,我很開心,并不求回報。(東南網(wǎng))
![]() |
![]() |
責任編輯:李琰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