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也不能少》(《福建志愿者》112期) 編導手記
偶然間在網絡上看到幾篇關于賴仰周老人20年為貧困生籌集助學款的報道后,便對這位年逾八旬的耄耋老人充滿好奇。他是怎么走上助學的道路?他是如何籌集到這么大金額的助學款?一聲聲“賴老師”的背后又有著怎樣鮮為人知的故事?抱著一個個疑問,我們撥通了賴仰周老人的電話,沒想到,他爽快地應允了我們的拍攝請求,我們也得以走進這位老人的生活……
小氣的“窮大方”
賴仰周是福建長汀一中的退休老教工,每個月領著兩千元出頭的退休金。可他說,自從和助學事業打上交道后,這些錢常常不夠花銷,只能維持最基本的日常生活。因為“助學”,賴老隔三岔五便要下鄉走訪,但他絕不會空著手去,有時幾袋大米、幾斤水果,或是孩子們喜愛的文具用品,賴老都是自己掏錢,待走訪時一一分發給有需要的家庭。若遇到亟待幫扶,又一時找不到合適的資助者時,賴老總是第一個沖上前認捐。這樣的事例不在少數,我們也就不難理解賴老為何頻頻“哭窮”了。
說起和賴老在一起的點滴回憶,不得不提起一個地方——位于長汀一中校園內的小小“收發室”。說是收發室,其實指的是一個校園內的報刊發行站,這也是長汀一中的受助生們最熟悉不過的地方了。為了能增加些額外的收入,幫助更多的貧困生,早已退休的賴老兼了一份“差活”。每日,賴老蹬著三輪車把學校的郵件送到郵局,再從郵局領回當日的報刊,一一登記并發放。如此繁重的工作量,賴老從不計較,因為住在“收發室”里,賴老也多了和學生相處的機會。
為了“擠”出更多的錢做助學,賴老省吃儉用,不舍得添置新衣服,一日三餐僅僅是青菜豆腐,有時一盆鹽水煮黃豆都能吃上一個星期。“每次看到他,鍋里總盛著地瓜粥,見到我們來了,便開始煎蛋、下面條”,這是一位已經從長汀一中畢業的貧困生對賴老的描述,知道我們在長汀拍攝賴老的紀實專題片后,她多次讓我們轉達對賴老的感激之情。
每回下鄉,賴老總會在包里裝上幾個饅頭。他從不在學生家中用餐,他說,那比用刀刺他的心還要難受。
從不在乎自己身體的賴老卻十分心疼那些家境貧苦的學生,賴老有個習慣,每天在“收發室”里煮雞蛋,再一一分發給高三年級的貧困生。賴老總是這樣,用質樸的方式詮釋著對貧困生們無盡的關愛。
兩年前,賴老突發腦血栓,為了養病,賴老就和兒子兒媳住在一起。不方便天天給孩子們煮雞蛋,賴老又琢磨著每個月給目前長汀一中高三年段的20名貧困生買牛奶,保證他們能以最佳的狀態迎接不遠的高考。
![]() |
![]() |
責任編輯:李琰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