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勞動節即將到來,南京市鼓樓區慈善協會收到了一筆5000元的定向捐款,專門用于慰問基層勞動者。捐贈這筆款項的是南京軍區原副政委、今年已經96歲高齡的張玉華將軍。他說,“勞動節慰問勞動者,數量不多表心意,只能優先急需者”。其實,快報記者采訪后了解到,張玉華將軍自1986年離休后,20多年來投身慈善事業,用自己的大部分收入先后向全國各地貧困群眾、學校捐款40余萬元,捐贈大米近兩萬斤,今年他獲得了“中國好人”的殊榮。
相關鏈接
張玉華將軍1916年生于山東文登縣,1935年4月加入中國共產黨,是1937年膠東天福山起義領導人之一,歷經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抗美援朝戰爭,1964年晉升少將軍銜,曾獲二級獨立自由勛章、二級解放勛章、一級紅星功勛榮譽章,可謂戎馬一生。
去年一年捐了20多萬
“老首長可是我們社區的大善人,一直都在做慈善,還是‘中國好人’呢。”鼓樓區頤和路社區書記凌紅介紹,每年春節、中秋節等節日,張玉華都會自掏腰包慰問社區的困難群體,送米送油。今年張玉華獲得了“中國好人”的殊榮,為此還獲得了1000元的獎金。“今年3月9日,老首長將獎金作為黨費獻給了社區黨組織,他說這錢還給國家,黨和國家可以幫助更多需要幫助的人。”凌紅說。
昨天,在社區書記的介紹下,快報記者在老將軍的家中采訪了他。雖然已是96歲高齡,但張老精神矍鑠,十分健談。“我身體好得很,每天學習、鍛煉,自己洗衣服,都不需要秘書和勤務員。”張老笑呵呵地告訴記者。談起做慈善的事,張老動情地說:“我有三個母親,一個是生母,我盡心奉養老母,直到她壽終。第二個母親是民母,第三個母親是黨母。對于黨和人民,我能夠做的很有限,只能在有生之年盡我的微薄之力。”
在談話中快報記者得知,張老將自己的絕大部分收入都捐給了困難群體。“從最初工資收入的20%到現在的80%,我能捐多少就捐多少。”張老說,“現在國家雖然富強了,但在溫飽線以下的人還有不少,我盡我所能幫助其中的千分之一、萬分之一都是好的。”
離休后的20多年來,張玉華的愛心捐贈從沒停過。快報記者在網絡搜索發現,關于他愛心捐獻的新聞有上千條,在老家山東,他還捐建了兩所希望小學。他的警衛員小趙告訴快報記者,張老只要在媒體上看到哪里有困難群眾,就會讓他取錢匯過去。“去年一年他就捐了20多萬元,不僅一年的工資都花掉了,還搭上了自己的積蓄。”
2008年汶川大地震后,張老立即讓警衛員小趙送一萬元到社區,為災區捐款。這一萬元是他當時所有的存款,因為就在2008年初的冰雪災害中,他向沈陽、武漢等地捐款3萬多元,后來又先后向溫州殘疾人村、六安、金寨、寧波慈善總會、廈門貧困地區等地累計捐款將近7萬元。當時小趙心酸地說:“首長,沒什么錢了,到月底發工資再捐吧?”張老毫不猶豫地說:“到月底救誰去,救人要救急!”
離休后總想著發揮余熱
除了捐助困難群體外,張老雖已離休但并未真正休息,他總想著盡自己的能力發揮余熱,為大家做點實事。“我現在有‘四為’,一為青少年下一代服務,二為在職人員服務,三為老年人服務,四為老區服務。”張玉華說。
快報記者了解到,離休后,張玉華擔任了很多社會職務,先后擔任了家鄉山東文登市幾所小學及南京市二十九中和游府西街小學、江寧淳化小學等十幾所學校的校外輔導員,他定期去這些學校為學生們做報告。“我雖然文化程度不高,但給孩子們講一些做人的道理還是可以的。”張老謙虛地說。
快報記者注意到,在張老將軍的客廳中,有一個相當大的書櫥,里面擺滿了各種各樣的書籍,足有上千冊。“離休后,我的時間就歸我自己自由支配了,每天看書讀報是必不可少的。”張老說。
除了給孩子們上課,張玉華還經常給在職人員和老年人做講座。“現在社會上有一些不好的現象,比如貪污受賄、鋪張浪費。所以對在職人員加強傳統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是有必要的。”對于老年人,他樂于和他們分享養生心得。
別看張玉華已經96歲高齡,但除了聽力有些不好外,身體沒有大毛病,生活基本自理,在記者采訪過程中,他說到得意處還會提高聲調,跺跺腳,真是聲若洪鐘、地板震動。“我的養生經驗在全國大部分省份都進行過交流,還上過報紙。”張老說,現在他沒有配秘書和勤務兵,衣服自己洗,材料自己寫,還能在院里的小菜地種種菜。
快報記者在張老家中看到,這幾年他通過自己的思考,向有關部門反映的情況很多,寫的材料有厚厚一大摞,不少部門還給他寫來感謝信。張老將這些“回報”看得很重,特別是一些他資助過的學校的孩子逢年過節會來看他,讓他很高興。“我看著他們為我唱歌、跳舞,和我交流,我感覺自己也年輕了許多。”張老說。 (現代快報記者 陶維洲/文 記者 辛一/攝)
![]() |
![]() |
責任編輯:李琰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