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循守舊的商家,家庭作坊式經營
明知發展受限的原因,商家們為什么不去改變?
“老泉州人的購買力太強大了。”泉州市旅游局培訓中心負責人葉俊偉分析說,憑著這些老泉州人的記憶和購買力,這些特色商品就能養活一批商家,而且,這么多年,這些特色小吃,無論是生產商家,還是銷售終端,都很分散,體量很小,在對市場前景不了解,而且沒有明確的推廣載體的情況下,很少有人愿意去做包裝和推廣的投資。
除了對原有市場滿足,郭永平這么多年沒有大發展的原因還有一個,那就是擴大生產困難。因為是自產自銷,而且自家生產程序也較為復雜,很多環節要親力親為,在保有一個固定的、不大不小的市場的情況下,郭永平一直不想投入過多的時間和精力。
在安海的土筍凍商家,大多是家庭式,很多商家的批發渠道非常固定,“即使我們在產品上做了改進,若是銷售提不上來,那就虧本了。”安海人王秀梅做土筍凍生產15年,一直是做批發,合作的商家也一直是那幾個,量有所增加,但并不明顯。她說,這些年,不是沒想過擴大,但大家都在走傳統渠道,她也找不到發展的突破口。
期待資源的整合,展望市場的推廣
發展的理想不是沒有,郭永平在醞釀開新店,而王秀梅正忙于為開第一家自營店選址。“這兩年,我們請人設計了新包裝,產品檔次和銷量都有所上升,有了發展的激情。”郭永平說。
泉州師院旅游科學研究所所長鄭偉民教授說,泉州現在沒有一個好的旅游商品市場,而景區也不重視購物這塊,沒有專門的購物區域,少數的旅游商品,也是以地攤式售賣,商品和購物環境都不行。鄭偉民說,旅游收入中,交通、門票、餐飲和住宿都是基本費用,最具彈性的應是購物和美食,購物費用能占到總費用40%~50%,是最理想的狀態,而泉州在這塊費用上遠遠少于這個比例。
葉俊偉說,正是基于這些現狀,旅游局想通過征選活動,集合商家,并在條件成熟的情況下,打造一個旅游商品市場,并通過整合酒店、旅行社等資源,做系統化的推廣。
![]() |
![]() |
責任編輯:陳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