毒膠囊事件出來一兩天了,本版昨日也已刊發評論《毒膠囊問題考問行業監管》。可當本人看到最新一期央視“新聞1+1”播出的《問題膠囊:你很“毒”!》后,還是有很多話想說。
對此次事件,群眾的憤恨就不用說了,《新聞1+1》節目中記者隨機一連采訪數位市民,大家不是感到“震驚”“失望”,就是“氣憤”“可惡”。還有接受采訪的市民認為“商家的良心和道德是最重要的”,并且發出了“老百姓還有什么安全感”的擔憂。之所以如此,就像有位市民所說:“我從來沒想到膠囊也會有問題。”更有一位市民說得很無奈:“不吃又不行。”
是啊,生病了能不吃藥嗎?
這也難怪群眾對此次毒膠囊事件會發這么大“脾氣”。別的假冒偽劣商品不提,這些年經歷一個又一個食品事件,可以說一些商家的無良,已經是不證自明的了。即使像這種如此“狠”的毒膠囊事件,也并非是什么“破天荒”發現。同一個地方,央視早在2004年就曝光了這種事。由此可見,僅僅是曝光,僅僅按現在的法規,對無良商家1~3倍的罰款,或者說僅僅指責商家的良心和道德是靠不住的,都遠遠解決不了問題。
其實,在商言商并不錯。可我們古人早就告誡世人,有些商家會“為富不仁”。既然如此,我們就絕不能幻想依靠商家的良心和道德保證商品特別是食品和藥品的質量。
在現代社會,好的制度可以把鬼變成人;不好的制度,可以把人變成鬼。如果我們有足夠的監管制度監管著商家,又有十分嚴厲的處罰制度跟進,特別是我們一些監管者的良心和道德經得起考驗,清正廉潔,執法如山,你借個膽給這些商家,他們也不敢像現在這樣胡作非為。所以說,毒膠囊事件,不僅出在商家的良心和道德上,更出在監管制度特別是出在監管者的良心和道德上。
不然,事情已經發展到這個地步,報道中當地一位副縣長在與央視主持人白巖松電話連線時還說什么:“每年都有兩次對這個行業進行治理整頓,有工商、質檢、公安、環保等部門參與。今年對這個行業的治理,我們從4月9日開始到5月31日結束,到目前已經進行了一周的時間。”你說這不是哄鬼嗎?果真每年不僅整頓,還一次又一次,為何到了4月16日,還能發生銷毀證據的大火,難道那廠家的“罪證”就不怕你們整頓嗎?那你們每年又都是如何進行整頓的,可不可以向全國消費者做個匯報?
所以說,商家的良心和道德固然重要,可在今天,僅僅依靠商家的良心和道德是遠遠不夠的。資本主義社會可以強調總統靠不住,那么,我們又怎么能相信商家的道德和良心呢?
再說,“現代企業管理制度”,早就是一門科學,然而我們的一些企業是如何管理的?更重要的是,對一些根本就不按現代企業管理制度生產、銷售的生產廠家,當地政府真個不知嗎?事到如今,恐怕沒有多少人不明白:在有些地方,一個生產廠家只要每年有大把的利潤上繳地方財政,管它違規還是違法,地方政府都是睜只眼閉只眼,只要不出事,永遠就這樣干下去。不然,真像報道中那位當地李縣長所說,每年有兩次整頓,且還多么多么認真,又怎么可能還會一次又一次鬧騰出這種毒膠囊事件來呢?
我們只相信制度。不僅用制度來約束商家監管商家,同時還要用制度來監管執行制度者。(閔良臣)
![]() |
![]() |
責任編輯:李琰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