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兩位當紅明星的私人糾紛,引發雙方粉絲在微博上的持續口水戰。期間,一位女星疑似因為參與其中而“躺著中槍”,遭到眾多網友翻舊賬的圍攻謾罵,最終黯然刪除微博躲災避禍。隨后,一些同情她的大腕紛紛挺身而出,譴責網絡圍攻是一種群體暴力。
從章子怡“詐捐門”引發的網民討伐,到方舟子和韓寒的隔空對戰,再到近期沸沸揚揚的“甄趙糾紛”,有社會影響力的名人粉絲,借助新興媒體的平臺,屢屢挑起事端,嚴重污染了網絡公共空間,也拉低了公共交流的底線。
“施暴者”罵得酣暢淋漓,圍觀者看得興味盎然,網絡發言的即時性和廣場效應,讓平時溫文爾雅的人,可能變得暴戾和粗俗,曝光隱私、辱罵恐嚇等網絡暴力升級,已成為網絡公害。
雖然出現在前臺的大多是公眾人物,在享受知名度帶來的好處同時,也應該承受更多的壓力。但是,面對來自不明方向的持續惡意攻擊,也能將一個人擊垮。內心再強大的人,也會顯得無助和無奈。堅強如鳳姐,也坦言曾因為網民的一些過激言論而多次落淚。
俗話說,唾沫星子淹死人。網絡暴力頻現,表明在人人都可以成為傳播者的條件下,不少人還不能善用這種表達渠道,不是培植呵護理性的公共表達空間,而是任由網上表達環境向下滑落。
從法律上講,網絡暴力行為可能涉及名譽侵權,對此法律已經做出規范,但面對不特定的網友和“法不責眾”的局面,作為“受害人”往往因取證困難而無法維權,也不知道向誰維權,脆弱的只能暗自垂淚,獨自療傷。即使最后證明這種圍觀和攻擊是錯的,有人受到了傷害和委屈,也很難找出誰該負責,找不到人為此道歉或反思。于是,無論直接受害人還是興奮的圍觀者,最終都成了網絡暴力的受害者。廣場效應下的暴力圍觀,除了別有用心的炒作者,沒有人能因此受益。
作為新媒體環境下的傳播者,如何正確使用自己的話語權,避免成為網絡暴力的參與者,能夠檢驗網民的媒介素養和公共責任。
作為傳播鏈條中的一環,網民對某一事件的公開發言評價,都會對他人和社會產生一定影響。如果放任自己滑向網絡暴力,輕者污染公共傳播環境,重者則可能觸犯法律。
一個負責任的傳播者,在圍觀熱點事件時,在點擊鼠標準備發言時,最好稍為克制自己的表達沖動,提醒自己停頓一下想一想,先對事件有一個基本的認識和判斷,盡量在分辨真假和是非后再發言。在表達上,避免使用激烈的侮辱性的言辭。不要成為謠言傳播的接棒者,不要成為網絡暴力的參與者。
同時,網絡傳播也要拋棄法不責眾的僥幸心理,認為虛擬空間的言論是“絕對自由”的,可以隨意吐痰丟垃圾。其實,在這個一夜即可爆紅的時代,貪圖一時之快而不顧責任和底線,即使不是因觸犯法律被追責,下次成為網絡暴力眾矢之的的,也可能就是你自己。黃燕華
![]() |
![]() |
責任編輯:李琰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