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武術,我快樂!
新學期剛開學不久,寧德師范學院后山夜校的教員們就早早地籌劃著夜校迎新的內容,畫海報,寫宣傳標語……教員們各盡所能,他們想用最熱烈的方式,迎接后山夜校的新同學們……
從1987年起,這場持續了25年“義教”接力,從最初為當地農村青壯年掃盲開始,到輔導學生做作業,再到如今服務進城務工子女完成課后學習。后山夜校先后共組織教員600多名,輔導學生1500多人次,授課6000多節。
在這一連串枯燥數字背后,蘊藏著后山夜校教員們孜孜不倦的創造著愛和感動。
一所特殊學校——
開啟知識明燈 照亮孩子前程
后山村是蕉城區城南鎮的畬族村,和寧德師范學院(原寧德師專)就隔著一堵墻。繞墻出發,就十五分鐘的步行路程。可一堵墻把寧德市最高學府與后山村隔成兩片天。
時間回到1987年的一個周末,當時的一群師專學生走進這個村子時,發現這里許多八、九歲的孩子還沒有上學。后來得知這個400人的村子沒有一個高中生,文盲的還有不少。他們的心靈受到深深地觸動,“創辦夜校改變后山的現狀”成為學生們的共識。了
出刊物、貼海報標語,主動聯系后山村兩委,挨家挨戶動員青壯年中的全半文盲學習文化,他們在校團委支持下很快后山村村口的破舊的小學亮起燈光,響起了讀書聲。夜校掃盲班從農村的實際需求出發,辦起實用技術、法律、計生政策等知識培訓,讓不少后山人利用所學的知識走上發家之路。
上世紀90年代中旬,“兩基”達標,掃盲對象日益減少,后山夜校也走到了轉折點。完成歷史使命的后山夜校還辦不辦?面對著越來越少的生源,不少教員覺得后山夜校可以功德圓滿了。校團委數次組織教員再度進村走訪后,發現孩子們課余在家沒有條件念書,作業不會做沒人教。應村民的要求,后山夜校轉變思路,停掉了掃盲班,開設作業輔導班,夜校成了學校周邊中小學生晚上鞏固課業的學堂。
近幾年來,寧德城市不斷發展,古溪村、后山村、馬山村等城郊村落成了外來務工人員的落腳點。他們平時工作繁忙,常常無暇顧及孩子的學業。許多孩子放學后只能獨自呆在出租屋里打發時光。
去年10月初,河北來的林先生因臨時從老家趕出來務工,讓兩位本該念初一的雙胞胎女兒錯過了注冊時間,推遲一個多月才進校插班,因此課程落下很多。眼看著成績一直跟不上,家里拿不出錢來給孩子請家教補課,林先生打心眼就著急。怎么辦呢?
和老鄉聊天中,得知了后山夜校義務支教的事情后,立馬放下手中的活,來到寧德師范學院,親手將自己的一對女兒交到后山夜校教員的手中。如今經過一個學期的補缺補漏,兩名女生的成績已經排到了班級中上水平。
和林先生他們一樣,如今的后山夜校已經成了120多名外來務工人員子女學習和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 |
![]() |
責任編輯:李琰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