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9人的快樂行善
為貧困生發放學習用品
貧困家庭的“自責”讓人心酸
每年高考一結束,就是“鴻愛會”的志愿者最忙碌的時刻。下鄉走訪寒門學子,甚至連住房都要拍下來,寫成詳細的調查報告,提交給資助者。拍攝期間,楊烽建議我們到寧德霞浦走走,看看那里的志愿者們是如何完成每一份助學資料的整理。
當與霞浦分隊的志愿者敖忠於見面時,這個“村長”志愿者帶來了三大本裝訂整齊的受助生情況介紹資料。一頁頁翻開,我們不禁感慨,他們是怎么做到的?小到每個貧困生的戶口、身份證、生活照,大到寒門學子的自述報告及校方的簽名審定,每一個細節,志愿者們都在用心記錄。敖忠於說,平時沒事時,他習慣把這些資料拿出來翻翻看看,當讀到貧困生們寫下的發自內心的語言時,他也會忍不住眼淚,那一刻,他能聽到孩子們渴望上學的心聲。
楊烽說,貧困生的“自責”讓人難過。孩子覺得自己念書花那么多錢,拖累了全家人;父母也自責,覺得自己沒賺到錢,誤了孩子前程。高考成功的喜悅,在這樣的家庭甚至無法過夜。
“孩子考好了,對得起她死去的爸爸。”一位靠打鐘點工把女兒供到高三的中年婦女,抹著淚低著頭,聲音幾乎聽不見。“我這個當媽的沒本事,耽誤孩子了。”這樣的場景,每次都可見。
“最殘酷的是,熬了十幾年,終于看到大學校門了,卻卡在學費上。”楊峰說,自己能做的,就是在別讓孩子錯失升學的機會,拉他們一把。可能自己一個不輕易的舉動,能徹底改變一個人生,而這也是“鴻愛會”的志愿者這么多年堅持下來的原因。
不求這些孩子今后能給予什么樣的回報,只要他們能好好經營自己的人生,走好每一步路,他們便已知足。
![]() |
![]() |
責任編輯:李琰之 |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