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州“紅日亭”施粥攤為路人送上溫暖。 黃宏 王榮 攝
溫州市民用愛心撐起9年施粥攤
一碗粥溫暖一座城
早晨6時多,位于溫州東門附近的“紅日亭”施粥攤前,來喝粥的困難群眾已排起了長隊,幾名老人已經忙碌開:熬粥、煮菜、施粥……
這個簡易的施粥攤,為這座城市增添了別樣的溫情:9年來,20多位老人堅持免費為過路人送上熱騰騰的粥。
老人們告訴記者,開始決定施粥,是因為看到周邊一些孤苦老人、拾荒者和失業民工,在寒冷的冬天吃不上一頓熱乎乎的早餐,所以幾位老人自己籌錢購置鍋碗瓢盆,自發辦起這個施粥攤。
很快,老人們的善舉感動了越來越多的溫州市民,來紅日亭獻愛心的人也多了起來。“熬粥用的米,是市民們捐的;買米和買小菜的錢,也是他們捐的……這里花出去的每一分錢,都是大家的愛心。”老人孫蘭香一邊用鏟子攪粥一邊說。
的確,正是有無數位“活雷鋒”熱心相挺,才讓溫州的紅日亭施粥攤辦得紅紅火火。
記者多次見證這樣溫馨的場面:一個冬天的上午,一輛面包車在施粥亭前停下,司機和一位穿著格子衫的中年女士從車上跳了下來,一人扛一包大米走進亭內。“這米捐給你們。”女士交代了一聲,就準備離去。一位老人上前,詢問姓名,她微微一笑說:“一點心意,不說名字了。”說著便驅車離去。
“我要代表6個人,捐3000元錢。”一次,一名以前住在附近的老人來捐錢,他說,他和5位朋友,以前是住在這里的鄰居,后來大家都搬走了,前兩天有人提議,每年每人捐500元給施粥攤,大家一致同意。
“這個社會上還是好人多。”67歲的黃碎嬌是參加施粥的老人之一,對市民的熱心,她深有感觸:喝粥的人很多,費用很大,以前還擔心“吃了上頓沒下頓”,但每天總會有人送錢送米來,這“下頓”總有著落。
這個聲名遠播的施粥攤,在溫州市民支持下,已堅持了9年。“施粥攤一般一天要花費三四百元,這筆開支全是靠大家的捐助,我們才能辦下去。”老人葉寶春感嘆。
無數市民參與進來,傳遞著愛心“接力棒”。“有一位好心人,覺得我們這里要一個年輕力壯的幫手,就和我們商量請了個人來幫忙,由他每個月給幫手600元補助。”葉寶春說。
很多捐贈者,其實自己也不富裕。“常常看到來捐款的市民穿著很儉樸,捐了錢也不愿留名字。”吳秀霞老人說。(記者 黃宏 報道組 王榮)
![]() |
![]() |
責任編輯:李琰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