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暉:當前網上炒作司法個案的事例比較多,作為檢察機關,我們也經常遇到在辦案過程中,案件還沒有辦理完結,卻發生了輿情,請問我們是否應該應對?如何應對呢?這中間是否有規律可循?
一清:網上確實有不少一些與司法有關的話題炒作,這可能與司法題材總是吸引人有關,前些年的一些小報小刊就是靠專門盯司法案例而討生活的。只是因為現在的網絡速度比小報小刊傳遞得更快,因此,司法案例經常性地出現在網絡上,這也成了一種常態,對此我們要有一個正常心態。至于“在辦案過種中,案件還沒有完結,卻發生了輿情”,我是這么看待這個問題的:在我的印象中,公檢法三家在案件流程中,是處在中間位置的,前有公安的偵查取證,后有法院的據證判決。當然檢察也有偵查權,有的案件也處在前面位置。但是,檢察在遭遇輿情事件時,只要秉持法律的底線,就不必有太多太大的動作表達。說得多不一定理由多,聲音大不一定力量大,也就是說,保持作為國家司法機關的理性這一點很重要。至于那些不涉及案件機密的一些信息,則需要及時公開,借以消除公眾的誤會。我在講課時講過一點,就是要及時公開信息,以紓解公眾的焦慮情緒,化解公眾的懷疑感和敵對心態。要說所謂規律,就是及時公開信息,學會溝通,學會擔責,多一點主動,少一些推脫,這是處理輿情事件并收獲較好效果的一般規律。
東暉:在面對一件可能引發成“輿情事件”的初始階段,我們涉事部門應該做些什么?
一清:我在上面已經說到過了,主要是公開信息,多一點主動,少一點推脫,不要為自己找那些似是而非的“理由”,找出來的所謂理由是經不住推敲的。前些天所發生的海南三亞政府回應宰客事件,就是一件處理得很失水準的輿情案。三亞有沒有宰客現象?恐怕全國的一些旅游景區大多存在著這種情況。但三亞市政府新聞辦的回應是“這里是零投訴”,這就完全否定了宰客現象的存在,拒絕了民眾的質疑。繼之當地官員又表示要“對三亞惡意攻擊的人追究法律責任”,這種威脅毫無疑問引爆了網絡,擴大了事態。接下來,事情歸引到更高層面,海南省副省長、三亞市委書記為此表示了道歉,而與此同時報紙卻發文要求舉報宰客的當事人“站出來”,并公布了舉報人發給記者的短信截圖,認為其破壞了三亞的形象,這一“要求”再次點爆了輿論烽火,并迅速呈燎燃之勢。最終在網民的大量舉證下,不但當事人舉報的事實是存在的,而且還有更嚴重的表現,海南三亞市委表示要對三亞宰客現象展開為期三個月的整治。這樣一輪下來,三亞的形象大大地受到影響。由此可知,任何推脫并為此編造的理由都是站不住腳的。所以,對于輿情事件的初始階段,我們所需要做的,就是誠信地公開相關信息,好好地把握黃金四小時原則,及時地、負責任地發布有效信息,以真誠的態度化解公眾的焦慮感、懷疑感、敵對感,這就是我們的涉事部門首先需要做好的事。
![]() |
![]() |
責任編輯:徐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