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典煌(左)和趙敬施向記者講述記憶中的雷鋒
3月5日即將到來。在南京,有這么一群人,他們曾與雷鋒一起工作、生活過。雷鋒逝世后,作為其戰友,他們時刻維護著雷鋒的榮光。當別人問起時,他們這樣描述自己眼中的雷鋒——一位真實可愛的好戰士。昨天,在高淳見到了曾在雷鋒生前所在團服役的趙敬施和張典煌老人,并電話聯系上了夏孝棟老人,聽他們講述了雷鋒的故事。
圓臉濃眉的神氣小戰士
“雷鋒入伍前就是個先進分子。他以前當工人,到了部隊后,很快成為團里的典型。”
1955年底,趙敬施、張典煌和夏孝棟3人離開高淳老家,參軍入伍,之后又在部隊提干。1960年初,工人出身的雷鋒來到3人所在部隊,成為了團運輸連的一名戰士。4人因此成為了一個團里的戰友。
夏孝棟說,初見雷鋒,是在營口火車站。當時已是營部書記的他到車站迎接新戰友,見到了一個“神氣”的小戰士:他長得濃眉秀目,圓臉蛋,個子不高,揮著拳頭跑前跑后喊口號。這在一群新兵當中,格外引人注目。在后來的歡迎大會中,雷鋒作為新戰士代表講話。夏老記得,當時天冷風大,吹得雷鋒手中的稿子忽閃亂動,他索性把稿子塞進口袋,即興發言。
剛到部隊,雷鋒怎么就能作為新兵代表在全團歡迎大會上講話?趙敬施老人呵呵一笑,說雷鋒入伍前就是個先進分子。“他以前當工人,到了部隊后,很快成為團里的典型,我聽說他以前在地方上就挺不錯。”
雷鋒入伍時,趙敬施已是團保衛股的干事。他記得有一次,自己從撫順回團部,正好搭了雷鋒的“13號”車。“雷鋒開的車牌號是‘丁7-24-13’,我們習慣叫‘13號’車。我坐在駕駛室里,他負責開車。因為是沙石路,速度上不來,整個行程大約一個多小時。”
趙敬施稱,在這一個多小時里,他和雷鋒談了一些關于保衛安全的事情,沒什么特別的內容,倒是路上發生的一件事情讓他記憶深刻。“開著開著,突然看到一位老人坐在路中間,雷鋒沒急按喇叭,也沒繞行,他停穩車子后,下車把老人扶到路邊。”趙老說,被耽誤趕路,雷鋒沒有表現出急躁,還把老人扶到路邊,這是很多人無法做到的。
低調的戰友其實不簡單
“雷鋒是塊金子,到哪都發光。他照亮了戰友,整個團里,大家做好事的情緒高漲。”
“雷鋒本身就是一塊金子,到哪里都發光。到了運輸連之后,他照亮了周圍的戰友,整個團里,大家做好事的情緒高漲。”當時已是排長的張典煌老人稱,每次向戰士們進行政治思想教育時,他都會提起雷鋒做過的好人好事。
張老記得,當時大家都搶著干活,表現自己學習雷鋒的決心。有的戰士把衣服脫掉放在一旁,再找時,就不見了。最后一問才知道,原來被戰友拿去洗干凈了。“尤其是主席為雷鋒題詞,號召大家向他學習后,整個社會學雷鋒活動達到高潮,那種場景讓人難忘。”
趙敬施說:“雷鋒入伍后,團里要樹他為典型,但剛開始遭到了一些人的質疑,他們認為雷鋒做的事情沒什么,只不過是一些小事,后來這種認識得到改變,因為他們了解了雷鋒的所作所為。”隨著時間的推移,大家慢慢發現,身邊的這位低調的小個子戰士確實不簡單。趙老介紹,雷鋒時時做好事,處處做好事,這種狀態已經融入他的生活,成為一種自然而然的狀態。
“雷鋒一個月的津貼是6塊錢,但他連續兩次各掏出100塊寄給合作社和災區。”趙敬施老人稱,有人曾質疑過這筆賬有問題,說雷鋒哪來那么多錢。實際上,雷鋒入伍前曾當過工人,存下一些錢。更重要的是,雷鋒是個非常節儉的人,打滿補丁的襪子和衣服就能說明。“他完全可以買雙新襪子,但他舍不得,寧愿把錢省下來。”
這個社會需要雷鋒精神
“大家還是需要雷鋒,需要雷鋒精神。而做這些不起眼的小事,也就是學習雷鋒。”
雷鋒在短短一兩年里成為當時的“紅人”,他的精神成為一筆社會財富。多次與雷鋒近距離接觸的夏孝棟老人稱,自己曾多次被身邊的這名戰士感動,他表現出的那種付出精神讓人難忘。
在一次“兩憶三查”活動中,營部書記夏孝棟全程陪同了雷鋒。活動當天,雷鋒早早來到夏孝棟辦公室,看到雜亂的物品,二話不說就動手收拾,還打來清水擦干凈玻璃。去廁所時,他又打掃干凈糞槽,累得滿頭大汗。夏老腦海中,一個活生生的勞動者身影留存至今。
“1962年5月,一個周六,我搭雷鋒的‘13號’車進城買辦公用品,路上遇到一農民打扮的人攔車,希望我們能帶他一下。”雷鋒停車解釋團里有規定,車上不準帶人。但他從口袋里掏出2塊錢遞給了求助者。夏孝棟看到那人一臉驚訝和感動,因為2塊錢在那時算得上一筆巨款。這件事也讓夏老看到了雷鋒的另一面,即他做好事時所秉承的原則。
說起戰友雷鋒,自然要談到自己所受的影響。盡管都是一些小事,3位老人還是愿意把它們歸結為學習雷鋒。張典煌說,有一次在路上時,看到有人偷拿走垃圾箱上的鐵桶,他上前阻攔。這時,身后的另一位行人也來幫腔,那人才作罷離開。“從這件小事來看,社會需要正義感。現在有些人不理解為什么還要講雷鋒。但是做好事還是很多人希望和追求的,大家還是需要雷鋒,需要雷鋒精神。而做這些不起眼的小事,也就是學習雷鋒。”
整理出“雷鋒先進事跡”
“這樣既是回應有些人說‘雷鋒是寫出來的’,又是向社會展現我們所了解的雷鋒。”
數十年一晃而過,3位老人轉業回到高淳后,現均已退休在家。回想起雷鋒,回想起退伍回地方工作的日子,他們說作為雷鋒生前所在團的戰士,沒做過給雷鋒抹黑的事情。
“聽到《學習雷鋒好榜樣》那首歌,看到電視里對雷鋒的報道,我好像一下子就回到了以前,回到了大家學雷鋒的那段日子里。”張典煌掩飾不住自己的激動,熟練地念出幾句歌詞,坐在一旁的趙敬施滿臉微笑,和老戰友一起回憶那段火熱歲月。
張典煌說,雷鋒是個“誰見誰愛、眼睛露笑、可愛可親、無牽無掛、無憂無慮”的人。“現在,人們變得更看重索取,尤其是對物質的索取,學習雷鋒就是要改變這種狀態,讓人們無私奉獻。”趙老說,學習雷鋒要抓苗苗、播種子,才有效果。社會需要知道雷鋒是什么樣的人,做過什么好事,應該把這些事講給娃娃們聽,他們理解了才有可能去做。
“連隊里蒸米飯,一人一盒,共100盒,最后發現少了一盒,雷鋒謊稱肚子不舒服,把米飯讓給了別人,這就是雷鋒精神。”兩位老人說,精神不在米飯,而在于讓米飯的背景,這種無私就是雷鋒最珍貴的地方。夏孝棟老人說,最近他整理了一份《雷鋒同志先進事跡選編》,里面都是真事。這樣做既是回應有些人說“雷鋒是寫出來的”,又是向社會展現他了解的雷鋒。“有很多小故事,都是關于雷鋒怎么幫助別人。一方面還原他的形象,一方面向大家說說怎樣樂于助人。”
![]() |
![]() |
責任編輯:陳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