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月26日,春寒料峭,寒風擋不住武漢大學動力與機械學院青年志愿者們的熱情,30多人的志愿者隊伍像往常一樣頭戴小紅帽出現在珞湖社區。他們有的手提打氣筒為騎自行車的打氣,有的揮動掃帚清掃小區道路兩側的垃圾,有的脫下外套挽起袖子,幫助社區居委會搬移辦公桌。
這次志愿者社區服務活動,只是武漢大學動力與機械學院多年來踐行雷鋒精神的一個縮影。自1988年3月原武漢水利水電學院熱動系成立“學雷鋒小組”以來,二十四個春夏秋冬,70后、80后、90后,一批批大學生志愿服務成為校園和社區一道獨特的風景,雷鋒精神也升華為校園里永不褪色的精神坐標。
一個打氣筒成為志愿服務品牌
梁瀟是動力與機械學院一名普通的90后志愿者,早上八點半,他們剛在珞湖社區門口擺好“打氣筒”宣傳板,就有一位大爺推車過來。梁瀟提著打氣筒和兩位志愿者面帶微笑迎上去,一人從老人手里接過車扶穩,另一位蹲下身安裝氣嘴,梁瀟邊打氣邊捏車胎,以防氣打得太足。“小伙子快畢業了吧,謝謝你們!”老人笑著上車走了。
梁瀟在這個打氣筒服務點干了三年,已成為居民眼里的熟面孔,三年里經他手換過的打氣筒就有3個。梁瀟告訴記者,他們曾多次在工學部宿舍逐層逐戶“掃樓”收集廢品,用所得收入更換打氣筒,添置自行車用氣門芯和一些簡單的修車工具。
自1988年3月“學雷鋒小組”成立以來,“打氣筒”志愿服務已堅持了24年。24年間,歷經了合校和院系調整,志愿者們走了一茬又一茬,正所謂“流水的兵”,但學雷鋒的傳統則如“滴水穿石”,“一個打氣筒的故事”也在校園里傳為佳話。千百位如梁瀟一樣身穿志愿者隊服的“小紅帽”從“紅馬甲”志愿者前輩手中接過“熱動學雷鋒小組,熱心為您服務”的大旗,讓“打氣筒”成為動力與機械學院的志愿服務品牌。
“長大了,我也要當小紅帽”
寒暑易節,當年的“打氣筒”學雷鋒小組已發展成動力與機械學院青年志愿者協會,目前全院注冊志愿者達到1082人,占學生人數的48.8%。逐步壯大的志愿者隊伍為學雷鋒大軍注入了新鮮血液,也使志愿服務的主題形式更加靈活多樣。
陸于璇即將從能源動力系畢業,關愛農民工子弟志愿服務讓她記憶猶新。大二時,每周末,她都會乘公交或步行前往東湖小學為3個孩子進行“愛心家教”。雖然只是簡單的小學語數外課程,陸于璇每周五都會在網上查閱資料精心準備,輔導時也認真記下每個孩子的長短板,有的放矢幫他們查缺補漏。家教之余,她手把手教孩子們投籃練習,陪他們做“扮鬼臉”游戲,牽著孩子們去武大觀賞櫻花,在兒童節還送上可愛的小禮物。她和志愿者們還建立了“東小一片天”的QQ群,與家長和學生保持良好的溝通。
后來,陸于璇成為上海世博會志愿者,暫時告別愛心家教的服務崗位,“于璇姐姐,長大了,我也要當小紅帽”,離開東湖小學時,孩子們的話讓她深深感受到愛心接力的溫暖。據了解,2008年以來,志愿者來到農民工子弟就學為主的東湖小學開展愛心家教已有四年,每學期都有20余名志愿者利用周末時間奔赴東湖小學進行愛心輔導。
在動力與機械學院青年志愿者協會服務六年的碩士生余亮告訴記者,關愛社區空巢老人也是志愿者長期堅持的服務項目。2005年,志愿者開始照顧珞湖社區的胡瑞祥老人,愛心接力堅持了六年,直到去年11月老人去世。老人在社區里有一塊菜地,志愿者們幫忙春種秋收,鋤草施肥。他們還經常帶去水果、食用油等生活用品,陪老人聊天、打掃衛生。像胡瑞祥這樣受惠于志愿服務的老人不在少數,現有23個組對口服務23個空巢老人服務。去年9月,珞湖社區志愿服務基地掛牌成立,每學期都有多批志愿者深入社區,開展親情陪護、心理慰問、衛生清潔、戶外運動等活動。
![]() |
![]() |
責任編輯:陳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