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各種行業進駐美食街。(張九強 攝)
本報訊 (記者 王麗虹)近日,本報對泉州小吃被“改姓”廈門的現象進行了報道(詳見本報14日第6版、15日第8版、16日第8版、21日第8版),引起有關部門、業內人士、廣大市民及網友的關注和熱議。業內人士建議,相關部門應加強規劃、引導和管理,將泉州小吃與地域文化、旅游資源相結合,打造泉州特色旅游新品牌,吸引更多游客前來觀光、品嘗。
打造窗口 美食薈萃想吃就吃
“不少來泉州的外地游客反映,要品嘗泉州小吃不容易,沒有一個相對集中的地方可以將美食一網打盡。”從事國內游多年的泉州旅游業人士龔先生坦言,雖然市區有一條美食街,當初建設的出發點也是想把泉州的傳統小吃匯集在這條街上,但受制于各種因素,效果并不明顯,到最后成了摻雜少量地方小吃、匯聚大量外來餐飲文化的一條街。
“泉州小吃的主要消費群八成以上是本地市民,外地游客只占一成多。”泉州市旅游局相關負責人稱,打造地方小吃的形象窗口,向外地游客集中展示地方飲食文化,是提升泉州小吃品牌知名度的好方法,但也存在難點。將地方小吃匯聚在一個地方,前期由于知名度沒有打開,可能無法吸引眾多的外地游客來消費,而本土消費群又是固定的,這意味著前期經營可能會虧本。眼前的收益是實實在在的,一些小吃經營者對加盟小吃城(街)的興致并不大。
盡管如此,但仍有人看好小吃給旅游帶來的回報。錦繡莊民間藝術園內就規劃有泉臺風味館,去年10月開始運營,有5個商家經營泉州特色小吃,1個商家經營臺灣小吃。該館主要接待旅行團,外地游客可以品嘗到如海蠣煎、肉粽、馬鮫羹、永春醋豬腳、湖頭米粉、崇武魚卷等地方小吃,淡季游客接待量約百人/日,旺季在三四百人/日。像國慶節這樣的旅游黃金期,一日可迎來上千人。該藝術園還計劃引進更具地方品牌性的小吃商家,打造一個針對外地游客的美食窗口。
![]() |
![]() |
責任編輯:陳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