胖瘦都不要
幾乎每天傍晚,都會有一批養殖戶,帶著黑雞,來到戴云生態農業合作社設在德化城關的收購點。合作社工作人員將每只雞一一過秤。
“我們收購的公雞每只要3.5-4.5斤,母雞每只2.5-3斤。”合作社理事長劉志軍說,“按傳統方法養殖半年,基本就這重量。100只如果一兩只不符合要求,還可接受;超過2%過重或過輕,對不起,說明你飼養有問題,咱不給你回收。”
在劉志軍看來,影響雞肉質量的因素主要三點:是否是好品種;雞的活動場地是否夠大;是否有足夠長的飼養周期。針對第三點,合作社分給農戶的雞苗,都得半年才回收。
劉志軍說,這是防止養殖戶使用添加劑飼料的有效辦法。“用添加劑飼料,小雞3個月就長大了。而這時,合作社不回收,農民只得繼續喂,再拖3個月,老本都吃掉了。”
向養雞的老爸要雞,遭拒
兒子要幾只雞,養雞的父親卻舍不得給。德化三班鎮龍闕村的賴清貴,就這么“小氣”。
賴清貴的兒子在廈門上班。2008年10月,他給家里打電話:“爸,寄幾只黑雞給我,我要送人。”回答卻出乎意料:“沒辦法,你還是自己到外面買吧。”
原來,賴清貴揪心著自己的“年終獎”。
“‘公司+基地+農戶’,理論上很簡單,實際操作卻不是那么一回事。黑雞好賣時,農民兄弟不讓你收購,自己偷賣給雞販子;銷售淡季,他又非要你收購,‘我們可是簽了合同’。”戴云生態農業合作社理事長劉志軍想出一個辦法:對養殖戶實行“績效考核”。
合作社將原先的收購價每公斤降低1元,每只雞平均2公斤重,1只雞就減少2元。同時,戴云黑雞養殖有限公司把利潤讓出2元/只,種雞場降低成本1元/只。加起來,每只雞“騰出”5元,作為“年終獎”。
合作社對養殖戶按年度考核:回收率90%及以上,每只雞額外獎7元;回收率80%-90%(不含),每只獎5元;回收率70%-80%(不含),每只獎3元;低于70%,沒有獎勵。而黑雞養殖存活率正常在80%-90%。
賴清貴算了一筆賬:一年養5000只雞,若公司回收4000只,每只獎5元,年底可一次性拿到獎金2萬元;如果只剩3999只,就下了一個檔次,每只獎3元,“年終獎”只剩不到1.2萬元。“少一只雞,可能就少了8000多元!”他對兒子說。
“績效考核”,調動了養殖戶的積極性,合作社也可以更有計劃地安排生產、銷售了。
![]() |
![]() |
責任編輯:陳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