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觀察·一家合作社的探索之路 黑雞闖市場
市場定位
“你怎么想出這種破項目?”德化三班鎮龍闕村村支書急了。
2003年,剛當選該村村主任的劉志軍,提出自己的想法:“黑雞是珍稀品種,在德化有數百年歷史,老人家都把它當‘藥引子’。但黑雞不好養,只有少量農戶零星養殖,已瀕臨滅絕。我們為何不好好把它做成一項產業?”第一個反對的,就是村支書。
當時,村支書自己就養黑雞。他都是騎著摩托車,載著黑雞,到10多公里外的城關去賣。賣不掉的,雞販子就壓價。不賣,又跟市場里其他雞混雜在一起,帶回去,萬一碰上疫情怎么辦?于是,常常賤賣。2001-2003年,他虧了不少錢。
之前,劉志軍賣過家電、服裝,開過小百貨,最終在城關開了5家手機店,年收入百萬元。他向村支書打包票:“銷售,看我的!”
2004年7月,村民入股籌資40萬元,加上市里的10萬元扶貧資金,戴云黑雞養殖有限公司成立,劉志軍任董事長。公司辦起種雞場,縣里派來技術員指導農戶,黑雞規模養殖逐步取得突破。
2005年7月,第一批小雞成長起來,新問題卻接踵而至。劉志軍將每只商品雞定價為78元(去年調至128元),而原先1公斤才26元,一只也就四五十元。
“這么貴,你賣給誰喲?”村民們嚷嚷開了,說劉志軍“好高騖遠”、“不現實”。
賣給誰?其實,劉志軍心里早有底:瞄準中高端市場。
“就要這個價!”對市場做過摸底調查的他,胸有成竹,“老百姓養雞,比陶瓷廠打工賺的錢少,誰給你養?代理商、經銷商,賣其他品種的雞一只賺10元,賣你的一只賺3元,誰幫你賣?”
![]() |
![]() |
責任編輯:陳楠 |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