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曾、郭兩家中,郭柏蔭與曾元澄的關系最為密切,除了是兒女親家這一層面外,他們也是志同道合的摯友。年輕時常常在一起吟詩唱和。郭柏蔭《石泉集》和曾元澄《養拙齋》中都有寫給對方的詩文。
????曾亦廬在《養拙齋》中有題為《七夕集郭遠堂太史之石泉山房,座間為林勿村,林涑亭,范亭兄弟,郭氏新甫、秀農兩昆弟,蔡四薇堂,劉十一魯汀,李大古陶,家兄梅亭共十一人即事分韻得“澹”字》的詩。(詩文省略)
????郭柏蔭的《石泉集》也有一首寫于道光乙未年(1835年)題為《重九前一日招林勿村、曾梅臣、曾亦廬、林涑亭、林范亭家茝舟吟集,越日復得亦廬詩因和其作》的詩。詩文如下
????家山別我五千里,海天不見峰飛來。霜風蕭蕭塵撲面,適意惟有黃金罍。
????容膝軒中集今雨,偶借尊酒為詩媒。吟聲徹屋檐宇動,寸管欲抉愁城開。
????門庭闃寂久如水,敗興幸不聞租催。壇坫獨慚主者俗,入座愿倩黃花陪。
????月光催客太草草,揮灑未得盡君才。筆鋒余怒不可觸,嘆逝斗起哀鴻哀。
????荔香社歇恨生晚,望塵不及山蓬萊。人生萬事如轉轂,拼醉莫惜玉山頹。
????白云何處望天末,要挽君袂登窯臺。
????郭柏蔭曾應曾元澄之屬,為曾即菴(曾家九世祖,諱燦垣,順治丙戌副舉人)的詩集寫了如下的序文:
????“即菴先生吾閩志節士也,不借詩以傳,顧其詩亦自足以傳。古體逼真漢魏,近體則規仿少陵,時入王孟之奧,遺稿散失。僅有存者亦廬明府濯先澤之,或湮也,將梓而行諸海內。讀先生之詩者,觀其牢落不平之概,郁邑侘傺不欲明言之陷,亦可以想先生之為人矣。”
????前面提到的郭曾炘為《養拙齋》寫的序文還提到:“自公(指曾元澄)歸道山(去世),曾炘亦遠宦京邸,相距垂五十年。镕浦表弟始以養拙齋詩稿郵寄屬為校正,蓋公晚年手定之本,已久未付刊,蟫蝕過半。镕浦重行編輯,得若干卷。公詩古體多于近體,尤長于詠古之作。早歲嘗游左海門,受知于史望之、陳石士諸鉅。公又與鄉先輩李蘭卿、楊雪椒相唱和,詩格亦于左海為近。憶童年侍中丞公,常亟稱公有承明著作之才,而閫于一第風塵,作吏未竟所施,深為抱憾。今讀是集猶可窺見一斑。先是中丞公嘗有弁言,亦經遺失,镕浦并屬補為之序。老嬾荒蕪,辭不獲命,因舉兩家故事及平昔所見聞者,勉綴成篇,籍答來書之意,且以慶名門繼起之有人也。”
????上文中郭曾炘提到的“镕浦表弟”就是曾兆錕之子曾宗鑒。序文說到郭柏蔭曾經為《養拙齋》寫過序言,此序言“亦經遺失。”序文說到“自公歸道山,曾炘亦遠宦京邸,相距垂五十年。”曾亦廬,壽六十七,去世五十年后,郭柏蔭孫子郭曾炘應曾亦廬孫子曾宗鑒之屬,為曾亦廬《養拙齋》寫序,由此我們可以看出曾、郭兩家的情誼延續了幾代人,時間達百年以上。
????郭曾炘還有《曾叔吾觀察丈》詩云:
????童稚情親盡一哀,飄零若為哭君來。仙槎博望心猶壯,丈室維摩念已灰。
????老眼偏留桑海閱,游蹤空記竹林陪。鑒亭遺址今難問,祖硯摩挲日幾回。
????詩后注(君娶余姑,先大父主鰲峰講席,余與君隨侍最久,辛亥之亂,書院毀于兵火,名跡皆不可復問矣)。
????曾兆錕(叔吾)官至直隸候補道,所以詩中稱他為“觀察”,在此詩文及后注中,郭曾炘細數他和曾兆錕兩人之間的深厚友情。郭家與曾家往來的詩文還有不少,恕不一一列舉。
![]() |
![]() |
責任編輯:鄧宇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