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稍有文史知識的人對郭子儀和曾鞏這兩個歷史人物一定不會陌生。郭子儀是唐代名將,在平定安史之亂,恢復李唐帝業的過程中立下赫赫戰功。他歷事玄宗、肅宗、代宗、德宗四帝,是四朝柱石,因功封汾陽王。曾鞏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于北宋熙寧十年任福州太守,曾寫下膾炙人口的《道山亭記》,《道山亭記》全文現在被鐫刻在福州烏山“道山亭”下方。
????或許有人會問,為何將唐宋這一武一文扯到一塊?且聽我慢慢道來。明清以來這兩位歷史名人的后裔在福州這塊福地上繁衍生息,兩家人材輩出,在歷史的舞臺上演繹出光芒四射的一幕幕,尤其是清朝嘉慶、道光以后,這兩個家族更是簪纓累世,都出現了“五子登科”和四代連續進士及第的盛況。郭家是指郭階三家,曾家是指曾暉春家,因曾暉春年長,我就先從“五子登科”曾暉春說起。
????曾暉春(1770-1853)譜名為城,字霽峰,號梅仙。嘉慶六年(1801年)進士,歷任國子監學正、江西新建等地知縣、江西義寧州知州。他有五個兒子,兩個考中舉人,三個考中進士。長子曾元基,道光十五年(1835年)舉人;次子曾元炳,道光九年(1829年)進士;三子曾元海,道光二年(1822年)進士;四子曾元燮,道光十八年(1838年)進士;五子曾元澄,道光十一年(1831年)舉人。曾家四代連續出了七個進士。除了曾暉春、曾元炳、曾元海、曾元燮父子四個外;曾暉春孫、曾元炳長子曾兆鰲為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進士;曾兆鰲的長子曾宗彥為光緒九年(1883年)進士;曾元澄長孫曾福謙為光緒十二年(1886年)進士。
????郭階三(1778-1856)譜名世敦,號介平。清嘉慶二十一年(1816年)舉人。歷連城、同安縣學教諭。他有五個兒子,四個是舉人,一個是進士。長子郭柏心,道光十二年(1832年)舉人;次子郭柏蔭,道光十二年進士;三子郭柏蔚,道光十四年(1834年)舉人;四子郭柏蒼,道光二十年(1840年)舉人;五子郭柏薌,咸豐元年(1851年)舉人。郭家四代連續出了六個進士。這六個進士是郭柏蔭;郭柏蔭四子郭傳昌,光緒二十年(1894年)進士;郭柏蔭孫子、郭式昌的長子郭曾炘,光緒六年(1880年)進士;郭式昌次子郭曾凖,光緒十八年(1892年)進士;郭式昌三子郭曾程,光緒十五年(1889年)進士;郭曾炘長子郭則沄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進士。
????一代名臣林則徐與曾暉春、郭階三兩家的關系都十分密切。
????林則徐是曾暉春的姨表弟。林則徐的外祖父陳圣靈育有五個女兒,曾暉春的母親陳貼是長女,林則徐的母親陳帙最小。曾暉春母親九十壽辰時,林則徐寫了一篇《曾母陳太宜人九十壽序》的頌文。
????“外太母黃太孺人(林則徐外祖母)壽將期頣,恒以禮法教女。女五,先妣為少,其最長者則是曾母太宜人是已。己丑六月,值太宜人九十慶辰,表兄霽峰刺史偕厥弟為霆率四代孫輩奉觴為壽,而征言于則徐。
????竊維壽至九秩,天下之至難也,即有之,而其子未必貴顯。即貴顯,而未必侍養于家。子顯矣,歸養矣,未必其孫之尤顯也,且未必諸孫之并顯也。子若孫并顯矣,而能必曾孫亦成名乎?今太宜人于人所不能得一者無不兼而有之,且連而致之,可不謂人世之至榮者乎?雖然今日之榮,人所盡知也。由數十年之困頓勤勚以至今日之榮,則人所未必盡知,而正則徐之所難已于言者也。
????太宜人之生于陳也,家貧甚。躬操作,習女紅,膚粟手皸,恬如也。迨歸于曾,曾亦舊姓,而貧與陳埒。贈奉直公少孤,無立錐地,謀所以養父母者,幾至廢學。太宜人以十指任菽水,堅贈公讀書之志,俾無內顧憂,故于黌序有聲,試輒第一。長君禹門早慧,贈公教之嚴,十二入庠,丙午舉于鄉,式谷之貽,閫訓亦居半焉。憶則徐束發受書,贈公至塾中,撫其頂,與先大夫談禹門幼時事,且述家室艱辛之況,則徐雖稚且蠢,猶為感動。蓋太宜人之忍饑餓,耐勞苦,與吾母如出一轍,故不禁聞之而心傷也。”
????上文中,期頣:百歲。竊維:常在引述抽象道理時用,沒有具體意義。勤勚:辛勞。埒:此處為等同。菽水:指所食唯豆和水,形容生活清苦。黌序:古代的學校。禹門:曾暉春兄長名叫奮春。
????段文字精練、精采、精辟,短短四百多字就將曾家五子登科、四世進士顯貴盛事,層層遞進,表述得淋漓盡致。且談及曾母任勞任怨,持家有方,“與吾母如出一轍。”林則徐頌揚曾母,聯想自己的母親,懷念之情不禁油然而生。
![]() |
![]() |
責任編輯:鄧宇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