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兒女盡學孝
“孝字正心心能正,孝字修身身能端。孝字齊家家能好,孝字治國國能安。天下兒女盡學孝,一孝就是太平年。”對福州市的中小學生而言,“拗九節(jié)”是一個“學孝”的契機。
學做拗九粥,探望長輩,給長輩洗腳……在福州市數(shù)字少年宮的拗九節(jié)專欄,孩子們紛紛“曬”出自己的孝親行動,以及對“孝”的感悟。
在閩江學院附中高二(2)班的林晨看來,“孝”是從緊張的學習間隙抽出時間,給住院的奶奶送一碗可口的粥,陪她聊聊家常;對臺江實驗小學五年級的張智秀來說,“孝”是給隔壁的老奶奶唱一段愛聽的閩劇,逗她開心……
“孝道教育,更多的是培養(yǎng)學生的愛心和社會責任感。”閩江學院附中德育主任陳祈罕說。閩江學院附中附近的樂天泉社區(qū)有一位身患舌癌的特困老人,學院 “少年雷鋒班”的同學堅持每周輪班到她家打掃衛(wèi)生、買菜做飯、陪她聊天,整整堅持了2年。老人去世前,特地讓人攙扶著走到學校,含淚送來“尊老敬老,深情難忘”的牌匾。老人去世后,雷鋒班全體同學相擁而泣。
福州延安中學初二(七)班的團支書林書樂同學把“孝行天下”團日活動放在民俗專家方炳桂家中,請方老給同學們介紹“拗九節(jié)”的緣由和內(nèi)涵。
“孝有狹義的,就是對家長關(guān)愛的感恩;也有廣義的,就是通過自身的努力,回報社會對自己的關(guān)愛、培養(yǎng)。孝的本質(zhì)是感恩,這種感恩,可以是對父母,也可以是對恩師、對他人、對社會,善待所有人,成就自己,造福他人。”林書樂說。
對于兒子的感悟,林書樂的父親很欣慰。他說,現(xiàn)代教育的價值取向往往鼓勵個人物質(zhì)財富的創(chuàng)造,卻忽視對精神境界的培育,孩子們接受傳統(tǒng)美德教育甚少,受人格獨立、個性張揚的西方教育理念的影響卻很深。因此,將“拗九節(jié)”的傳統(tǒng)孝道教育和現(xiàn)代人格教育有機結(jié)合,形成適合青少年成長的現(xiàn)代價值觀念尤其必要。
孝是平常中的堅持
如果說在“拗九節(jié)”這天孝敬老人,也許大家都做得到;但若是平常,天天堅持志愿幫助老人,為老服務,這“孝”就不那么容易。然而在福州,如今已有越來越多的人做到了。
17日一早,臺江區(qū)蒼霞街道中平社區(qū)的志愿者程秋芳來到陳依金老人的住處,幫她挑衣服、配帽子,把老人打扮得清清爽爽,陪她去吃區(qū)、街聯(lián)辦的“百叟宴”。
“11年了,秋芳比我閨女都親呢!”陳依金感慨地說,自己有4個孩子,都邀她到高尚住宅區(qū)去“享福”,可她待不了幾天,又回到蒼霞街道的老屋子里,為啥?“孩子們都上班去了,只剩下我孤單一人,沒人說話沒人陪。這里好啊,有秋芳照顧我,街坊鄰居一家親!”
看著陳依金幸福的笑容,程秋芳也笑了。她說:“我們社區(qū)助老志愿者很多,我只是其中一員,幫助老人我很快樂!”
2011年冬天,一位80多歲的老人獨自去中亭街,不慎滑倒在地,很多人不敢扶。程秋芳剛好路過,二話沒說,馬上把老人送到附近的醫(yī)院診治,幸好沒什么大礙。“不認識的老人,迷路的、摔倒的,我也一樣會去幫。” 程秋芳說。
同一社區(qū)的陳聰成立了一個家庭慈善基金,全家5口人,每人每天節(jié)省1元錢,除了捐給災區(qū),還用于幫助街坊鄰居中的貧病老人,被公認為社區(qū)的“身邊好人”。
10年來,馬尾鎮(zhèn)馬江社區(qū)的翁建輝,無怨無悔地照顧著自幼患腦膜炎失去聽力的孤老叔叔。老人生活不能自理,僅靠政府發(fā)放的低保金生活。經(jīng)濟不寬裕的翁建輝把叔叔接到身邊,最好的房間給叔叔住,有好吃好用的總是先想著叔叔,一有空就陪叔叔說話,從心理和身體上給予老人無微不至的關(guān)懷照顧。擔任社區(qū)居家養(yǎng)老服務員后,她把服務的老人也當做自己的親人,貼心照顧,先后為3位孤寡老人送終。
孝行,就是這樣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在平常中的堅持。(閔凌欣 鄭美清 許國英 周明太)
![]() |
![]() |
責任編輯:李琰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