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在《國家“十二五”時期文化改革發展規劃綱要》問世之際
文化改革發展的10項主要目標、50項重點項目、公共服務的5大惠民工程……2月15日正式公布的《國家“十二五”時期文化改革發展規劃綱要》,讓人們全方位觸摸到“十二五”文化改革發展的力度,感知到“十二五”期間能享受到的文化權益和文化服務,體味到“以人為本”的芬芳。
《規劃綱要》由中宣部和國家發改委牽頭,會同12個部門制定。這是繼十七屆六中全會之后,中央為加快文化改革發展作出的又一重大舉措。
“《規劃綱要》強調要以滿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堅持文化發展為了人民、依靠人民、成果由人民共享,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在今天的中宣部的新聞發布會上,中央文化體制改革和發展工作領導小組成員、辦公室主任、中央宣傳部副部長孫志軍在介紹《規劃綱要》的編制背景、重要意義和主要內容時,特別強調了《規劃綱要》“以人為本”的民生理念。
保障公共服務更加完善
在我國城市化進程中,有2.5億農民工進城,這樣一個龐大人群的醫療、養老、子女教育、住房等保障不能成為“盲點”,他們的文化生活更不能成為“沙漠”。此次《規劃綱要》明確提出“將農民工納入城市公共文化服務體系。”
除了農民工,城市貧困人口、殘疾人等弱勢群體的公益性文化活動也都在《規劃綱要》中得以保障。“覆蓋城鄉、結構合理、功能健全、實用高效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是一項長期的任務,“以公共財政為支撐,以公益性文化單位為骨干,以全體人民為服務對象,以保障人民群眾看電視、聽廣播、讀書看報、進行公共文化鑒賞、參與公共文化活動等基本文化權益為主要內容”的基本公共服務將一個個覆蓋、一步步實現。
在幾位國家主管部門負責人的描述中,完成“十二五”基本公共服務就更具體了:
文化部副部長勵小捷介紹,在免費開放博物館的基礎上,還要推進美術館、圖書館、文化館的免費開放;
廣電總局副局長田進介紹,廣播電視從“村村通”到“戶戶通”,人口綜合覆蓋率達到99%;要實現每個行政村每月放一場數字電影、每學期農村中小學生觀看兩場愛國主義教育影片的農村電影公益放映目標;
新聞出版總署副署長鄔書林介紹,農家書屋工程到2012年就要實現覆蓋全部行政村……
盡管各部門的工作內容不一樣,但工作原則是相同的——體現“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工作重點也是相同的——基本公共服務要重點向基層和農村地區傾斜。
促進文化產業跨越發展
去年上市的鳳凰傳媒集團、前年上市的中南傳媒集團,都融資額超過了43億元,成為當年資本市場的姣姣者,人們看到了文化企業的潛力,認識了中國文化產業的未來。以新興的數字出版為例,2006年的產值是213億,到2010年達到1052億,年均增長超過38%,增長態勢是很好的。
“目前有49家出版企業上市,其中涉及報業、出版、期刊、印刷、數字產業等等各個領域,已上市的出版企業已經涵蓋了現有的所有出版企業的經營項目。”新聞出版總署副署長鄔書林談起文化企業上市的兩大轉變:一是建立完善法人治理機構,以前人們說“文化人不會搞經營”,在上市的過程中使文化企業會經營、會管理、能發展;二是在上市過程中把調整產業結構、整合文化資源、壯大文化競爭力等作為一個重要目標,實現跨行業、跨地區的兼并重組,從而更好地保證文化產業的良性發展。
經營性文化產業是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能解決群眾多樣化、個性化的文化需求,也是國民經濟新的經濟增長點。國家發改委副主任朱之鑫介紹,為推動文化產業跨越式發展,實現《規劃綱要》提出的文化產業“逐漸成長為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的目標,“十二五”期間將從“構建現代文化產業體系、培育現代文化市場、鼓勵文化企業走出去”三個方面努力。
而孫志軍相信,按照“十一五”期間文化產業年均增長超過23%的水平,經過“十二五”期間的努力,是有可能實現文化產業發展目標,真正推動文化產業成為國民經濟的支柱性產業。
文化融入經濟社會大循環
“十一五”時期是文化發展規劃綱要,“十二五”時期是文化改革發展規劃綱要,凸顯了改革的重要地位。《規劃綱要》以科學發展為主題,強調要遵循文化發展規律,統籌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統籌城鄉區域文化發展、統籌文化改革發展與管理。
在今天的新聞發布會上,朱之鑫很真誠地說“這次在編制規劃的過程中對發改委也起了很好的教育作用,使我們更加認識到文化建設的重要性,也促進了我們對文化建設投入的必要性、重要性的認識”。
朱之鑫認為,當前國際市場需求低迷,世界范圍內的經濟復蘇在短期內難以實現,國內經濟增長存在下行壓力,文化產業具有消費空間大、產業能耗低、相關帶動性強的特點,加快其發展有利于擴大內需,推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已成為著力推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重要內容。應推動文化產業與旅游、體育、信息、物流、建筑等產業的融合發展,提升品牌價值,增加物質產品和現代服務業的附加值和文化含量。
朱之鑫表示,《規劃綱要》是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十二五”期間,國家將綜合運用行政、財政、金融、稅收、土地等多種手段和政策措施,以重點工程為抓手,著力推進文化事業全面繁榮和文化產業大發展。
孫志軍強調,“十一五”以來中央財政對文化事業建設的投入年均增長近23%,“十二五”明確提出要加大財政對文化建設,特別是公共文化體系建設的投入力度。首先,財政對文化投入的增長幅度要高于財政一般性收入增長幅度;其次,要增加文化在財政支出中的占比。“十二五”時期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文化改革發展既面臨難得的機遇,也面對更高要求,《規劃綱要》的制定就是要順應經濟社會發展新要求、順應人民群眾新期待、順應科技發展新趨勢,推動文化事業文化產業又好又快發展。(記者 張玉玲)
![]() |
![]() |
責任編輯:李琰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