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固執的陳禮善仍然堅持了自己的想法。在地震次日,他就向相關部門提出申請,表示自己要義務用車隊運送救災物資到四川。沒想到,第一次申請失敗了:“人家看我是小企業,怕實力不夠。”然而陳禮善沒有放棄,回到公司,詳細做了一份方案,包括安排幾部車去,走什么路線,如何運送貨物,沿途誰接送等等,再次申請援助四川地震災區。也許被陳禮善的誠意感動了,福建省援川抗震救災指揮部最終同意了他的請求。
汶川地震后,根據國務院部署,福建承擔了對四川災區彭州的援建工作。陳禮善得此消息后,于6月9日偷偷從朋友那里借來一部桑塔納轎車,給妻子和二哥各留了一封信后,帶著3萬多元現金獨自上路,經過53個小時跨越3000公里的長途跋涉后抵達彭州。他的身后,還跟去了公司的3部貨車,專門運送援建簡易房材料。同時陳禮善還安排好福清泰安公司的20輛大小貨車,專門負責24小時免費運送福清到福州火車站的四川救援物資。
因為是第一批到達彭州的志愿者,又是為數不多的有車者。他不僅成為接送志愿者和媒體記者們的駕駛員,更是哪里需要哪里幫忙。每天8點開車到指揮部報到,卸貨、搬運、搭建簡易房,在災區近一個月的時間里,他平均每天開車200多公里,幾乎走遍了彭州災區。
“那時候沒有害怕,對于我們的到來,當地的災民都表現得非常熱情,他們高興了,我們付出一點也覺得很開心”盡管在彭州的那段時間余震不斷,陳禮善依然沒有回頭。
“幫助別人也會上癮”
陳禮善是福清人,兄弟姐妹6人中,他排行最小。大哥陳禮銀、二哥陳禮金,他叫陳禮善。說起三兄弟的名字,陳禮善說,父親當年常說,“金銀再多,不如與人為善”。而在他年少的記憶中,作為村干部的父親,就是熱心行善的好人,或許是父母的言傳身教,在陳禮善幼小的心靈中種下了善良的種子。
他說,自己讀書不多,不是大款,也不是大企業家,沒辦法做太多善事,但盡自己的能力,實實在在為需要的人提供一點幫助,就是最大的好事。陳明玉是福清市東瀚鎮陳莊村的老人。“三歲看大七歲看老”,對于陳禮善,他的評語是:這個孩子我從小看著長大的,村里人說做人要“三像”,就是好人。做兒子要像兒子,做丈夫要像丈夫,做父親要像父親。陳禮善都做到了。
第一次的賑災志愿者經歷,彭州成了陳禮善日夜牽掛的地方,此后,他又先后兩次前往彭州,為那里的孩子帶去了紅包和學習用品。而第三次的彭州之行,陳禮善真正的目的地其實是青海玉樹。那是2010年的4月15日,玉樹地震發生的第二天,正好福清市總工會組織去四川彭州考察,陳禮善怕家人擔心,就以此為名義,跟隨大部隊到彭州看望那里的災民后,又一個人輾轉來到了玉樹。
陳禮善先去了受災最為嚴重的結古鎮。他直奔當地主要的災民安置點——賽馬場。在結古鎮懷德兒童福利院院長白日代勒帶領下,陳禮善見到了被安置在賽馬場的30多個孤兒。
![]() |
![]() |
責任編輯:李琰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