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志于道”:中國大學精神的千年根基
“士志于道”,是中國大學精神萬變中的不變;自主與他主,是中國大學精神興衰、顯隱的主要根源;明道、變道、弘道,是中國大學精神發展的走向。
在中國歷代大學中,“士”是個關鍵概念。“士志于道”即“士”追求“道”。在數千年的歷史中,多樣性的“士”,通過“士各有志”的多樣性的“志”共同指向外在一致而內在多樣性的“道”。這便是我國古代大學精神的基本原理,它對現實大學的發展啟示太深刻了。
從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和西南聯大等學校的個案研究發現,不同的大學精神在一定程度上會表現出各異的特征,具有一定程度的多樣性。但深入研究會發現,各個大學精神都具有一定的共性,都與當時所處時代的救亡圖存密切相關,帶有“明道救世”的特征,具有對世事批判和審視的視角、尊道抑勢的心態。
中國大學的源頭在春秋戰國時期。“道”的產生標志著中國精神的起源,也是中國大學精神的起源。《大學》開篇里:“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中國大學精神自身發展的道路也受到了外界的影響。“士志于道”,是中國大學精神萬變中的不變;自主與他主,是中國大學精神興衰、顯隱的主要根源;明道、變道、弘道(以行為承載道),是中國大學精神發展的走向。
簡言之,“士”是中國大學精神千年主體,“德治”是中國大學精神久遠根基,“做人”是中國大學精神的首要論題,“合一”是中國大學精神的結構特征。中國大學精神即是“士志于道”的精神,或者說是“士”的精神,是“德治”的精神,是“做人”的精神,是“和合”的精神。
近代中國大學中西融合,主要具有學人自主、民主科學為核心和全面深刻等三大特征。新文化運動以來,中國大學逐漸吸收西方的精神,但這個過程是自主的。而在1950年之后,大學的調整、改革經常受到外在的影響,是不自主的。二十世紀三四十年代,中國大學的發展是全面與國際主流融合的,現在的情況仍然不能達到當時的融合程度。
開放是符合大學邏輯的選擇
學術始終是大學千年不變的立身之本,開放是大學學人通向探求真理的途中最適宜的路徑。
開放是大學本原的特征,無論是中國古代的稷下學宮、書院,還是西方的波隆亞,都在生源、教師來源、學派關系、思想表達等方面呈現出開放的特征。大學因其開放性,歷來就是世界范圍內思想文化交流的重要載體、組織形式和組成部分,全球化進程進一步加深和擴大了大學的開放程度。
大學的開放性是由大學的社會職能決定的,培養高級人才和探究高深學問不可能在一個局促的環境里成就,唯有精神意識開放,才能在討論、批判過程中促成知識增量的產生,才能培養人的問題意識和開放的思路。學術始終是大學千年不變的立身之本,開放是大學學人通向探求真理的途中最適宜的路徑。
開放還是大學能成其大的緣由。現實中客觀上存在行為和思想的域限,然而,這種域限是時代發展和人類的認識能力不足造成的,而非主觀設定的,大學開放即是立意于能容乃大,而盡力拆除有礙大學發展的行為和思想圍欄的過程。
開放也是大學的生存機制,是大學健康發展的基本保障。一方面,大學發展存在多維的空間,需要以學人獨立自主的、開放的思想意識去探究、選擇,尋找到適合自身條件和目標的發展模式;另一方面,開放是大學發展最為關鍵的免疫系統,它的存在和運行足以消解大學中各種危害學術的觀念、制度、行為方式及其他妨礙本真、健康的學術增量產生的因素。只能依靠更大程度的開放,才能讓偽知識、偽學問以及有違學術規范的行為原形畢露。
大學開放就是營造并維護大學的原生態。開放則興盛,閉鎖則衰敗,大學自身的特性決定了它代表著大學發展必須遵循的內在規律。
封閉則是中國大學積弱的主因,中國大學在生源、師資、課程、管理等核心層面均未深層融入世界大學發展的主流。中國大學要立足本土,發揮優勢,但一定要融入世界大學發展的主流。管理體制官僚化必然導致封閉。封閉的后果是:大學成為行政科層的附屬品和復制品、學人權力邊緣化以及辦學過程“學店化”。
中國大學在人類大學中的生態狀況必須通過開放才能改變,“自我舉起”式的改革不可能改變中國大學的生態狀況。只有在更大范圍更深層次的開放中,才能實現同世界范圍內優秀大學有效交流、對話和溝通,可以直接體驗到的,競爭是通向人類大學生態頂端的現實路徑。
大學開放是多層級的開放,生源開放是起點,考察指標是外地學生的比例。師資開放是關鍵,考察指標是學校是否在全球范圍內招聘教師;雙向、平等、全面開放是目標,現在很多學校是不平等的開放;價值開放是最高境界,學術自由是保障;開放的微觀體現是人際的包容,當你身邊有一個人在創新或與您意見相左時,你是支持、容忍還是厭煩、打壓,這是檢驗一所學校是否具有開放性的微觀標示。
開放并非必然或自然導致大學發展。若以因循、被動、他主的態度迎合開放,中國大學可能會江河日下;若以求新、自覺、主動、自主的態度迎接開放,中國大學才可能真正獲得提升。有些大學領導說,教育部說怎么改我就怎么改,這就是典型的因循。開放環境中的競爭是促使一所大學不敢松懈,積極進取的巨大動力。開放意味著大學而有更多的公平、效率與健康。
進一步開放是提高大學質量的關鍵,大學質量不可能完全靠被動地接受評估而提高,不可能靠物質金錢堆砌,不可能靠較高的行政級別抬高,必須靠師生自覺感知社會發展需要,遵循大學發展的內在規律,形成自己的辦學理念。開放和自主發展才是辦好學校的必要條件。
![]() |
![]() |
責任編輯:李琰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