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得了三好生稱號,家長并不感到驚喜,因為班上光得三好的就有一打不止,再加上進步之星、體育之星、陽光少年等表彰,幾乎人人都有獎!雖然沒有正式放假,但是很多學校的期末表彰已經進行完畢。對于孩子一學期的表現情況,很多家長心態復雜:既希望孩子在激烈的競爭中能夠拿獎,又希望這樣的獎不要太多。(1月15日《 揚子晚報 》)
孩子獲得三好生稱號,家長和孩子都會高興,因為這是對其學習和表現的肯定,可一個40人班級30個三好生,那這樣的三好生,就變成了批發的三好生,還有多少榜樣示范意義?
為何會有那么多三好生?顯然不是因為個個符合三好生標準,而是因為“正是升學需求和家長的這種‘要獎’心理讓學校在評獎問題上很難辦,有時不得不增加名額順應‘需求’。”原來,只要你有要求,你和教師“談得來”,就能夠讓孩子獲取三好生。這如同大學里的班干部一樣,因為求職時,用人單位會看你有沒有在大學里擔任過班干部,于是班干部泛濫成災,最終變成了誰都不相信的班干部。
三好生是學生的最高榮譽,應該是與學生的實際表現相符合,但因為三好生的“另外用途”,比如為升學增加份量,因此,孩子沒有具備三好生條件,也要創造條件讓孩子獲取,而教師在種種被迫無奈之下,也就搞起批發三好生的生意,多多益善,學生和家長雖然臉上含笑,但誰都知道其中的含金量已經是相當低了。
其實,批發三好生,則是教育學生作假,這對于學生的健康成長是不利的。但要想使三好生權威起來,必須要把三好生和升學脫鉤。這顯然在目前是很難辦到的,畢竟這涉及到教育資資公平分配的問題,只要校際之間還不平衡,就會有擇校,就會使三好生成為籌碼。“現在南京的所謂名校簽約錄取學生時,最低要求一到六年級每學期都要是三好,功課全優。”一語道破天機。(郭文斌 原題:批發的“三好學生”失卻榜樣的示范)
![]() |
![]() |
責任編輯:李琰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