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4日,社科、新聞出版界別的北京市政協委員與市人力社保局副巡視員張大發進行交流。委員針對北京市醫保人群覆蓋水平、如何確保醫保資金安全等問題直接發問。張大發透露,中央級公費醫療改革已由國務院常務會議確定,計劃明年納入職工基本醫療保險體系。(1月15日《北京晨報》)
對企業職工來講,公費醫療是一個早已遠去的詞匯,有消息說,大學生公費醫療待遇也取消了。明年中央單位公務員也將納入醫療保險體系。聽到這樣的消息,筆者不知道是該高興,還是該郁悶。但是不管怎么說,繼區縣公務員、市公務員之后,中央單位公務員也將納入基本醫療保險體系,公務員們也得繳納部分醫療費用,這對多數不識公費醫療滋味的民眾來說,多少是一點心理安慰。筆者期待,包括中央單位在內的所有的機關事業單位加入醫療保險,揮手告別充滿特權福利意味的公費醫療。
事實上,以公務員為代表的機關事業單位人員所享受的特權福利遠不止公費醫療一項。比如,國家住房貨幣化改革已經進行了將近14年。有報道說,公務員還在享受福利分房特權。據媒體披露,公務員住房保障,除了建實物型住房以外,還有的地方給公務員發放大額住房補貼。
公務員生老病死,都有福利政策保障,不用繳納養老保險金可以享受高薪退休待遇。子女還可以世襲就業崗位,玩蘿卜招聘游戲,可普通民眾遠遠沒有這么幸福。盡管公眾輿論對公務員近乎完美的特權福利普遍不理解。但是不理解歸不理解,給公務員提供福利保障畢竟不同于給水電氣定價,需要開聽證會征求普通民眾意見。因為沒有相應監督機制跟進,盡管輿論反對,公務員超國民福利待遇仍在繼續沿襲、蔓延。
問題是,公務員獨享福利大餐,公平嗎?合適嗎?公務員既當裁判員,又做運動員,近水樓臺先得月,有權給自己安排公費醫療等福利政策,那么由誰來給其他行業提供福利呢?對其他行業來說,不但公費醫療是天方夜譚,醫療保險沒有兌現的單位也不少見。
國家衛生部黨組書記、副部長張茅曾表示,“以后中國的醫保就分三大類:城鎮職工醫保、居民醫保及新農合醫保”。對照這一目標,看來,公務員取消公費醫療的步伐還得再快些。
公務員除了完備的福利系統與穩定的工作環境讓人羨慕以外,公款旅游、公款吃喝、公車私用這“三公”消費也是無法繞去的話題。由于訪問人數過多,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網站多次被擠癱,就很能說明問題。報考網站都被擠癱了,公務員報考熱度可以窺見一斑。普通民眾正在為看病難、看病貴問題困擾,公務員還在享受著公費醫療的政策特權。公務員報考熱降溫豈不遙遙無期?
從福利分房到公費醫療,再到“三公消費”。本應該給窮人雪中送炭的公共財政政策,卻成了為公務員錦上添花。這恐怕用“通吃”來解釋比較合適。《圣經》的“馬太福音”中有這樣一句話:“凡有的,還要加給他叫他多余;沒有的,連他所有的也要奪過來”,公務員至今仍在享受著公費醫療待遇,正是對這種“損所不足而奉所有余”的“馬太效應”的深刻詮釋。
有經濟學者指出,促進社會公平正義是一項系統工程。而分配公平是社會公平正義的核心問題。雖然社會分工千差萬別,社會貧富懸殊不可能根本消失。但是,從政策上引導社會公平,逐步扭轉行業之間收入分配差距擴大的趨勢,應該可以做到。
公務員福利一枝獨秀,顯然難與公平劃上等號。遲遲不取消公務員公費醫療待遇,或許只是社會收入分配不公的一個現實縮影,但是公共政策如何更好引導社會公平分配,值得政府深思。首善之都北京市邁出了公費醫療改革的步伐。筆者期待更多地區跟進,公務員福利改革的步子更大、更快一些。(葉祝頤)
![]() |
![]() |
責任編輯:李琰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