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者風采]
?
簡介:清流縣供電公司余朋供電所收費員黃小清夫婦自費創辦敬老院,20年來先后義務贍養和自己非親非故的19位孤寡老人,像親兒女般為他們養老送終,讓老人在遲暮之年享受人世間的溫暖和關愛。
2011年12月,黃小清獲“全國優秀志愿者”稱號。黃小清的事跡,最近被新華社、中央電視臺、工人日報社、國家電網報社等多家媒體競相報道。她慈孝敬老的美談如清風吹過山野,感動著越來越多的人。
?
好人黃小清和她的幸福敬老院
?
近日,記者來到余朋鄉,走進這個特殊的敬老院,走近好人黃小清。
入冬的一個星期天,沿著彎彎山路驅車50分鐘,我們從清流縣城來到這個縣最僻遠的鄉。
黃小清正在供電所值班。她先帶我們來到數十米遠的舊敬老院,看到陳元勇老人在水池邊洗菜,小清挽起袖子,快步走上去幫忙。
這是座十分破舊的土木結構的老房子。97歲的陳合妹老人躺在側屋,她已在這里整整住了20年。老人兩個月前摔了一跤,骨折,半癱在床。“醫生說移動會很危險,所以還住在這里,由我和別的老人過來照顧。”小清拿了瓶哇哈哈果奶喂給陳合妹吃,“很可憐,只能多買些她愛吃的東西。”
陳元勇老人準備的晚餐是紅薯、米飯、白菜,還有中午吃剩的燉肉。
就在隔條路的斜對面,坐落著一幢嶄新的二層樓房。院子外的白墻上,“幸福敬老院”——五個紅色的大字鮮艷奪目。
一位老人一個感人故事
新敬老院寬敞明亮,一人一間房,家具、被褥嶄新,配有電視,還有獨立的衛生間。
一樓大廳的墻上,玻璃鏡框里保存著一些舊敬老院的物品。一張泛黃的紙上,寫著第一批入住老人的名單,共5位,年齡在61-77歲之間,落款時間是1991年2月4日。
那年冬天,黃小清夫婦到鄉政府辦事,碰上兩位衣著破舊的老人在凜冽的寒風中相互攙扶,步履蹣跚地前來領取補助,情形十分可憐。那時黃小清丈夫陳誠文在辦企業,家里經濟狀況不錯。年輕的黃小清動了義務贍養鄉里一些孤寡老人的念頭,并得到丈夫的支持。
鄉里將一處閑置的舊屋騰出來給他們作為老人的居所,起名“幸福敬老院”。
20年來,共有19位孤寡老人入住。如今,敬老院還住著6位老人,均無兒無女。說起自己的故事,他們都連說托了小清的福。
現年82歲的陳元勇,是20年前被黃小清從牛欄里撿回來的。上世紀60年代,陳元勇從仙游移民來到余朋鄉東坑村,一輩子未曾婚配,替人放牛為生,住在不遮風又不擋雨的牛欄里,一日三餐全靠好心的村民為他送點吃的。有一次,黃小清去東坑村辦事,在牛欄里發現了衣衫襤褸、神色木然的陳元勇,頓時一陣揪心,當天就把老人接到了敬老院。
76歲的陳香蓮,2000年與前夫一起來到敬老院,2007年前夫病逝。今年6月,陳香蓮在燒洗澡水的時候,左手臂不幸被開水燙傷,大面積潰爛,鄉衛生院的醫生也束手無策,后來是黃小清尋訪到民間土藥方,才治好了陳香蓮的燙傷。幾個月的治傷過程中,陳元勇老人無微不至地照顧著陳香蓮,讓陳香蓮非常感動,兩位老人相互產生了感情。
今年10月25日,幸福敬老院里,82歲的新郎陳元勇和76歲的新娘陳香蓮,在眾人的祝福聲中,雙雙豁開缺牙的嘴,笑成一朵花。陳元勇老人做夢也沒想到,在耄耋之年,在幸福敬老院,品嘗到了愛情的滋味。
71歲的金紹德是敬老院收留的一位特殊老人。老人來自安徽省宿州市,原本是一名英語老師,退休后在老家的一個養老院養老。在電視上看到中央臺播出小清夫婦的事跡后,今年4月中旬的一天,向往鄉村寧靜生活的老人抱著將信將疑的態度,拖著一大箱子行李坐上了開往三明的火車,幾經輾轉來到了余朋鄉。老人是外地人,又有工資收入,本不符合入住條件,但小清不忍心讓遠道而來的老人失望。當時舊敬老院已住滿,新房還沒建好。小清夫婦就把老人留在自己家中住下,吃住免費,每天還專門為老人做喜歡的面食。
“這里真好,我決定要在這里度過余生。”如今,金老師辦了一個班,每天免費教鄉里的孩子們學習英語。他還堅持每天買福利彩票,“生活多一點希望,也為社會多作一點貢獻”。
20年堅持付出愛心
20年間,黃小清夫婦為敬老院投入了大量時間、精力和財力。
敬老院沒有雇請幫工,老人生活主要靠自理。每天下班,黃小清就會到敬老院給老人打掃房間,幫老人做飯、洗衣服,陪老人聊天。
老人生病是常事,這可難壞了黃小清夫婦,夫妻倆只好輪流過來照顧。老人生病吃不下飯,小清買來奶粉、水果罐頭,一點一點耐心地喂。為方便老人看病,小清與鄉衛生院商量,老人看病別耽擱,先掛賬,自己每兩個月來結賬一次。
2006年以前,老人們的生活費用全部由黃小清夫婦承擔。他們除了給老人發放生活費,帶老人看病買藥,逢年過節還為老人添置新衣,并加餐、送紅包。2006年以后,政府給每位老人每月160元的低保,今年7月增至200元,小清每月仍需給每個老人再補貼200元生活費。20年來,黃小清一家先后為敬老院投入補貼30多萬元。
上世紀90年代末,陳誠文經營的企業倒閉,夫妻倆也轉入清流供電公司余朋供電所成為農電工。他們仍節衣縮食,一度甚至舉債支撐敬老院生存。
20年間,黃小清夫婦先后為敬老院13位病故老人送終。每當一位老人去世,她都會為老人擦凈身子,換好壽衣,按當地的習俗,以兒女的身份為病故老人送終安葬。這些風燭殘年的老人壽命全部超過75歲,其中有5位活過了85歲。
敬老院的房子因年久失修變得破舊不堪,成了危房。正好家里以前買過一塊空地,去年,小清夫婦拿出了十幾萬元的積蓄,準備建新一所敬老院,但離預估的60萬元建設資金還遠遠不夠。清流供電公司員工自發捐款2.4萬元,當地一些企業家也慷慨解囊,使工程順利開工。
但天有不測風云。今年6月20日,陳誠文外出給新敬老院購買木料時遭遇車禍,不幸去世。
頂梁柱突然倒塌,老人們都以為敬老院辦不下去了。望著老人們無助的眼神,小清將痛苦深藏在心里,很快就回到了工作崗位,一邊料理丈夫后事,一邊支撐著新養老院的建設,繼續照顧老人。
“既然贍養了這些老人,他們就是自己的爹媽,再苦,也一定要負責到底。”小清說。
就在黃小清感到孤獨無助的時候,三明供電系統迅速伸出援助之手:數千員工自發捐款30多萬元成立了“黃小清扶老基金”,組織了一支“黃小清敬老奉獻志愿者服務隊”,幫助她建設新的敬老院,定期到敬老院做義工。
今年9月29日9時9分,幸福敬老院喜遷新居。
黃小清說:“有了大家的幫助,我會把贍養孤寡老人這件事做下去,直到自己也需要別人照顧的那一天。”在冬日的暖陽下,她的神情平靜而堅定。
(據2011年12月23日福建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