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望
中國現代國際關系研究院副研究員王朝暉認為,無論何方執政,“把歐洲作為法國對外政策的軸心應該不會轉移”,深入推進歐洲政治、經濟、文化與防務的一體化進程依舊會是法國外交的指向。在深化歐洲體制建設的同時,如何處理與邦交大國德國的關系?面對自身經濟實力的下降與德國的強勢,如何提升自己的外交權威?雖然目前左派有對德國態度強硬的表態,但是共同的利益訴求與可能的任何一派執政,都要尋求兩大國之間的妥協與共贏。
對于中法關系,王朝暉指出,政策的延續性會大于變革。法國各黨派在執政初期可能都會有對中國的不滿,但在全球化背景下,“與多極化力量中重要一支的中國的關系,勢必被妥善處理”。左派在一些問題上與中國的摩擦,在奧朗德沉穩中和的行事作風中可能會有所改變。中法兩國未來邦交關系中的摩擦也許還會出現,但是兩國友好的局面應該會是主流。
展望:經濟成歐洲多國競選者“攔路虎”
歐債危機陰云籠罩、本土失業率創12年新高、法國經濟面臨衰退風險,薩科齊在2007年競選時所承諾的經濟快速增長目標遠未實現,獻金丑聞更讓薩科齊焦頭爛額,連任之路頗為曲折。
雖然今年喜得千金,雖然“最強對手”卡恩因性丑聞落馬,雖然在處理歐元區債務危機方面表現高調,但在薩科齊謀求連任的道路上,還是出現了兩個實力強勁的對手——最大在野黨社會黨元老弗朗索瓦奧朗德,以及極右政黨“國民陣線”主席瑪麗娜 勒龐。
2011年底的一次民調顯示,薩科齊的支持率僅剩34%,遠低于2007年上臺后的57%,同時,薩科齊還是法國選民投票意愿最低的現任總統。沈驥如分析,薩科齊的前路比奧巴馬和普京更難看清,他連任困難重重,挑戰多多,最主要的是經濟問題。法國主權信用評級“亮紅燈”,如果真正下調,薩科齊基本連任無望。
而在歐羅巴大陸上,還有一群同樣陷入經濟迷霧的國家將在2012年面臨大選,希臘、冰島……歐債危機已經成為歐洲多國不能承受之重。2011年,遭遇危機打擊的愛爾蘭、葡萄牙、希臘、意大利和西班牙都實現了政府更迭,2012,同樣的戲碼是否還會上演?
![]() |
![]() |
責任編輯:李琰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