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制改革成效顯著
十年文化建設的輝煌成就背后,文化體制改革功不可沒。黨的十六大明確區分了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強調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事業、一手抓經營性文化產業。2003年,文化體制改革試點工作啟動。
2003年,中國電影啟動改革;同年,新聞出版系統首批21家試點單位啟動轉企改制;次年,首批4家國有文藝院團轉企改制……自此,我國文化產業開始起飛,并對國民經濟作出越來越大的貢獻。據統計,2004年至2008年間,文化產業法人單位增加值年均增長23.3%,高于同期現價GDP年均增速近5%。2008年至2010年間,文化產業法人單位增加值年均增長24.2%,繼續較大幅高于同期現價GDP年均增速。
與此同時,文化事業單位加大內部機制改革力度,公共文化服務的數量和質量也得到顯著提升。到“十一五”末,覆蓋城鄉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框架基本建立。廣播電視村村通工程已覆蓋全部通電行政村和20戶以上自然村,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已建成83萬個服務點、覆蓋全國90%的行政村。農家書屋已建成40萬家、覆蓋50%的行政村。鄉鎮綜合文化站建設基本實現鄉鄉有綜合文化站。農村電影放映工程年放映800萬場電影,基本實現一村一月放映一場電影的公益服務目標。此外,全國已有近1800家公共博物館、紀念館、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向社會免費開放,廣大群眾看書難、看電影難、收聽收看廣播電視難的問題得到明顯改善。文化民生成為民生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
《非物質文化遺產法》等一批文化建設領域重要政策法規的出臺,不僅使文化建設的內部、外部環境得到改善,也在全社會范圍內形成了共建共享“大文化”的良好氛圍。“十一五”期間,各級財政對文化的投入年均增長22.2%,國家發改委累計安排公共文化設施建設資金超過200億元,其中用于基層文化設施建設的資金是“十五”時期的8倍,是改革開放以來增長速度最快的一個時期。2011年前10個月全國財政文化投入更是達到1207億元,增長27.5%,增幅創歷史新高。
文化“走出去”立體多元
日漸紅火的對外文化貿易是文化“走出去”快速發展的最好見證。
通過駐場演出、建立基地、合辦廣播電視臺等多種方式,依托駐外使領館,文化產品和服務“走出去”渠道不斷增加,參與主體也越來越多元。隨著貿易量的增加,國家層面的戰略規劃也開始醞釀。不久前,首個國家級對外文化貿易基地在上海揭牌。以雜技藝術為突破口,針對“走出去”的專項規劃也在制定中。
國家層面的文化交流更加豐富。2011年,我國與近20個國家簽署新的文化交流與合作執行計劃,確立了中歐、中德、中英、中俄、中哈等多個人文交流機制。推動“中美人文交流高層磋商機制”務實發展,在美國啟動了大規模“中國文化系列活動”。成功舉辦“2011中日合辦動漫節·影視周”。開展了多項對非文化援助,有力地配合國家對外戰略和重大外交活動。通過央地合作等機制,文化部與地方聯合舉辦的國家級對外文化交流品牌活動已有20多個。以“歡樂春節”活動為例,2011年在全球63個國家和地區開展了65個項目。
孔子學院、海外中國文化中心等建設也全面提速。2004年11月21日,全球第一所“孔子學院”在韓國首都首爾掛牌。截至2010年10月,全球已建立322所孔子學院和369個孔子課堂,分布在96個國家(地區)。通過充分調動國際與國內、政府與民間、中央與地方等各方文化資源,以重點工程為骨架,“全國內外一盤棋”的文化交流新格局正在形成。
回望十年歷程,所有的艱辛探索,都化作一份榮耀。站在新的起點上,讓這份來之不易的榮耀激勵我們繼續前行,書寫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輝煌篇章!(徐文營 姜范 喬申穎 李丹)
![]() |
![]() |
責任編輯:李琰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