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明信片·南京舊影》出版
葉兆言再推南京文化
近年來陸續有不少老南京的書籍問世,但通過老明信片來解讀老南京的卻極為少見。繼《老南京·舊影秦淮》、《南京人》后,著名作家、南京文化名人葉兆言再推南京本土文化力作,用百年明信片解讀老南京。他與歷史學者盧海鳴、黃強,收藏家俞康駿合作由南京出版社出版的《老明信片·南京舊影》一書,昨天在南京首發。
百年前老明信片依然新鮮
《老明信片·南京舊影》以葉兆言虛構的小故事展開,416張珍貴老明信片,分龍盤虎踞、六朝煙水、故都遺痕、府衙舊跡、科場學府、陵墓魅影、梵宮剎宇、市井百態、金陵萬象、南京人等十個部分。記者發現這些老明信片極富特點,圖像清晰,想象不出居然是數十年甚至百年前拍攝的。問到成書起因,南京歷史學者、出版人盧海鳴說,去年他偶然看到收藏家俞康駿收藏的南京老明信片在仁德書院展出,“我聞訊前往,眼前的一張張老明信片,仿佛是一部電影畫面,真實地再現了晚清、民國南京的風貌。”看完展覽,盧海鳴把出書的想法與葉兆言溝通,“出于對南京文化濃厚的興趣和使命感,兆言先生慨然應允,于是才有了本書開頭的畫龍點睛之作。”
明信片故事有個“南京版”
葉兆言給記者講了一個有趣的故事。“當年一位金發碧眼的老外來南京旅游,被古老和蒼涼所震驚。每一處美景都讓他無限感慨,于是他隨手拍了幾張照片,再去照相館沖印,打算寄回家鄉向未婚妻展示南京風光。恰巧郵局信封賣完,工作人員建議他在照片背面寫上地址,貼上郵票,附上想說的話。這封信還真讓未婚妻收到了,從此明信片應運而生。”說完,葉兆言笑著補充,“這個故事純屬虛構,其實明信片誕生與南京無關。德國人英國人和美國佬都稱是他們發明的,南京人犯不著再去湊這個熱鬧。”他強調,誰發明不重要,重要的是明信片上的老南京,那些有著豐富歷史痕跡的影像。
南京老明信片藏了上千張
“不少明信片是從國外買回的,最貴的一張花了8000元。”收藏家俞康駿今年才40多歲,可是集郵已經有20多個年頭。連他自己也沒想到,集郵竟然成為了職業。多年來只要是與南京有關的老明信片,他都設法“據為己有”。隨著互聯網的普及,他的搜集范圍迅速擴大,迄今,他收藏的明信片竟達幾十萬張。其中,晚清到民國發行的有關南京的老明信片也有上千張之多。其中一套56張的《南京風光》他如愿全部納入袋中。而另一套40張《南京風光》,他還差一半。
慶幸的是,老明信片中有不少已經消失的民國建筑,譬如“國民政府司法院”。這座西洋宮殿式建筑建于1935年,中央頂部有一個半球形的拱頂,遠看像個大金杯。可惜的是,1949年4月南京解放前夕毀于大火,唯有大門保存至今。此外,還有位于明故宮午門內五龍橋的“南京古物保存所”,它可是我國最早創辦的博物館,創立于1915年。除了老建筑,風景也很有看頭,“秀山公園”就是其中的代表。1920年江蘇督軍、英威上將軍李純自殺身亡,其部屬齊燮元為表紀念按西式風格興建,布景植物大多從國外引進。(蔡震)
![]() |
![]() |
責任編輯:李琰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