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商二代延續父輩財富故事
思考企業的轉型問題
在一次聚會上,“70后”小林主動找到記者咨詢,“我們企業是做眼鏡的,這次剛剛拿下中國馳名商標,這種消息能不能上新聞?”在閑聊的過程中記者才發現,原來小林的父親就是這家公司的老總,很早便來廈門創業,而小林在海外深造后,原本打算在海外定居,但是考慮到父親年紀有點大了,便來廈門幫父親打理生意,如今他對眼鏡的業務已經十分熟悉,代表自家企業去參加行業會議,他都應答自如。
俊杰跟小林一樣,也是一名臺商二代,他的父親在廈門經營的是日用品企業,俊杰現在擔任企業經理一職,用他的話說,就是“總打雜”的,因為什么活他都干。俊杰來的時間比較早,2003年就來到廈門了,“那時候,廈門可還沒有塞車的概念”。轉眼間,俊杰娶了廈門本地的媳婦,工作也更得心應手。如今,他思考最多的就是企業的轉型問題,“我們要做的,不僅僅是承接父輩的工作,更重要的是如何創新。”以往,公司生產的產品多為木制品,如今則采用更多的復合材質,這在他看來,就是一個很大的進步。
臺農奶業的吳健福是一個絕對的“非典型80后”。他不但在父親開辦的農場里幫忙管理廠務,同時也是集美大學工商管理學一年級本科生。和同齡人相比,因為經歷豐富,吳健福顯得老練很多,這讓他坦言和班里同學有時候會聊不到一起去。而雖然讀著書,但吳健福也不是單純的學生,他并沒有選擇脫產就讀,而且他坦言,精力主要放在廠里。過去并不讓他參與市場事務的父親,近來開始讓其逐步參與相關事務。在吳健福看來,父親希望磨練自己太沖的個性,所以把自己“丟”到了生產第一線,而自己熟悉業務后,也渴望協助拓展父親的奶業市場。
“70后”的羅柏嵐和李鑒育年齡相仿,他們的父親私交甚好,而且都是廈門臺商協會的風云人物。而他們兩人,雖說“站”在父親的肩膀上創業,但他們都有自己的想法。羅柏嵐選擇和父親傳統行業完全不同的服務業開始,已經成功在廈門開設了60多家便利店,在零售業領域小有名氣,也讓父親時代的輝煌延續下去。而李鑒育也將父親過去主攻的體育用品外銷方向,轉向內銷市場,開啟家族企業不一樣的事業藍海。
![]() |
![]() |
責任編輯:陳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