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34人到13.6萬人
據了解,目前,南通市已形成以江海志愿者協會為龍頭,江海志愿者社區服務站為支撐,多個縣(市)級協會為基礎的志愿服務組織網絡。志愿者中年齡最大的已82歲,最小的僅7歲。
如今的江海志愿者服務站已成為精神文明建設“南通現象”的重要載體。那么,這顆文明的種子是如何長成參天大樹的?這一“愛心”何以能像雪球一樣越滾越大?
1998年2月底的一個晚上,南通市環城東路一家火鍋店內,來自共青團南通市委、南通江海晚報社、東洋之花化妝品公司等三家單位的負責人在此小聚。他們以休閑的方式討論著一個嚴肅的話題:如何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常年持久地開展學雷鋒活動?怎樣動員和組織更多的人投入奉獻者行列,滿足社會多層次、多方面的需求?很快,大家決定成立江海志愿者服務站,并將掛牌的日子定在1998年3月31日——學雷鋒活動月的最后一天。
一石激起千層浪。成立江海志愿者服務站的消息傳開后,許多有一技之長的熱心人紛紛前來報名。到掛牌的那一天,志愿者已有34名。
由此,江海志愿者的名聲越來越響,星星之火迅速成燎原之勢,并發展到現在的13.6萬人。
“凡人善舉”奏響奉獻樂章
南通江海志愿者做的都是一些“凡人善舉”,而正是這些“凡人善舉”,體現了以“奉獻社會、關愛他人”為核心內容的時代精神和民族靈魂,這也成為江海志愿者蓬勃發展的生命之源。
徐爾鑄,江海志愿者服務站站長,“中國志愿者服務金獎”的獲得者。他說:“我雖然年已七旬,但我從事志愿服務的心依然年輕”;張澤生,一名紅斑狼瘡患者的丈夫,他愛人病重期間得到社會眾多的關愛,在妻子的靈位前,他佩戴上了江海志愿者服務卡,完成妻子加入志愿者行列的夙愿;孫曄,“日日捐三毛錢”助學計劃倡導者,他以實際行動進行著自己的助學夢想……他們以自己的實際行為在全社會播撒著愛與和諧的種子。
經過多年的發展,江海志愿者得到了社會的廣泛贊譽,廣大江海志愿者被譽為“不走的活雷鋒”。(特約記者王君東)
![]() |
![]() |
責任編輯:金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