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貴陽12月5日電(記者李驚亞)地方性氟中毒、地方性砷中毒、碘缺乏病……長期以來,這些地方病仿佛“噩夢”,困擾著貧困地區老百姓,成為危害他們身心健康的“不能承受之痛”。
地方病防控像是一場“人民戰爭”,近年來在全國各地陸續打響,并進入“攻堅”階段。那么,地方病“毒瘤”如何有效切除?又如何才能做到“標本兼治”?
貧困百姓“不能承受之痛”
“剛開始以為是老繭,癢得使勁摳,還去醫院割過,結果沒多久又長出來?!保矗礆q的興仁縣交樂村村民譚化德說,在他的手上,布滿了玉米粒大小的砷疔,黑黑的一片。
貴州黔西南州興仁縣與安龍縣交界處有座“煤山梁子”,地下面都是高砷煤,過去兩縣的老百姓不知道,去那里挖煤燒,像譚化德一樣,很多人從十幾歲就因此染病。
譚化德告訴記者,由于患病難以外出打工,全家四口人的主要經濟來源靠種地和在附近打閑工,年收入六七千元,但兩個孩子讀書一年就得花掉上萬元,生活壓力很大。
燃煤污染型砷中毒發病源于居民就地自采區域內分布的高砷煤,在敞爐燃燒滿足做飯、取暖、干燥食物等生活需要時,導致室內空氣和存放的食物遭受嚴重砷污染所引起。
貴州是全國最嚴重的燃煤污染型砷中毒病區,在兩個市(州、地)的4個縣(市、區)范圍內有砷中毒流行,臨床上主要表現為皮膚色素異常、皮膚過度角化,握不了鋤頭,腳疼下不了地,嚴重患者皮膚潰爛甚至發生癌變,如皮膚癌、肝癌等。
長期以來,貴州也是燃煤型氟中毒的“重災區”,據貴州省衛生廳統計,貴州有37個病區縣,1000萬人遭受地氟病威脅,107萬人因身患氟骨癥陷入困境。
畢節市是貴州最大的地氟病病區,市衛生局副局長鄧韜說,根據病情的輕重程度,氟中毒表現為氟斑牙、氟骨癥,重癥者會導致嚴重殘疾而徹底喪失勞動力。氟中毒可防不可治,一旦患上,極易因病致貧、返貧,嚴重影響山區群眾脫貧奔小康。
![]() |
![]() |
責任編輯:金婷 |